诺奖评委会认为: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
我的评价:莫言的作品以“怀乡”之名,行“怨乡”之实,说是“寻根”实乃“寻仇”。究竟如何?各位朋友先看完他的获奖演讲介绍,再说吧!
2012年12月7日下午5:30分,瑞典文学院的报告大厅,踌躇的莫言用中文做了演讲,因篇幅太长,不便实录,我择要归纳了一下,分自我及主要作品介绍、我的母亲、人生经历的中的“五个之最”和结尾处所讲的“三个故事”等四段集录予以介绍。
自我及主要作品介绍
我是家中最小的孩子,长相丑陋,但话多爱耍贫嘴,听从母亲的规劝,并为警示自己,取名“莫言”,尽管我有父母亲的谆谆教导,但我并没有改掉我喜欢说话的天性,这使得我的名字莫言,很像对自己的讽刺。
我小学未毕业即辍学,童年饱受饥饿、孤独、无书可读之苦,辍学后,因为年幼体弱,干不了重活,只好到荒草滩上去放牧牛羊,到了荒滩上,我把牛羊放开,让它们自己吃草。蓝天如海,草地一望无际(注:高密也有一望无际的草地?)周围看不到一个人影,只有鸟儿在天上鸣叫,我感到很孤独,很寂寞,心里空空荡荡。有时候,我躺在草地上,望着天上懒洋洋地飘动着的白云,脑海里便浮现出许多莫名其妙的幻象……
辍学之后,我混迹于成人之中,开始了“用耳朵阅读”的漫长生涯。二百多年前,我的故乡(注:潍坊高密)曾出了一个讲故事的伟大天才蒲松龄(注:淄博淄川),我们村里的许多人,包括我,都是他的传人(注:因为在境外演讲吗?把淄博说成故乡,甚至把山东和中国说成故乡都可以,但说成是传人似乎有点不妥)……
童年时,经常看到一个老人推着一辆吱吱作响的木轮车(注:穿越了吗,莫不是鲁班吧),从我家门前的道路上通过,给他拉车的,是一头瘸腿的毛驴,为他牵驴的,是他小脚的妻子(注:奇妙的组合,有没有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的意味)……
我在故乡生活了21年,期间离家最远的是乘火车去了一次青岛,还差点迷失在木材厂的巨大木材之间,以至于我母亲问我去青岛看到了什么风景时,我沮丧地告诉她,什么都没看到,只看到了一堆堆的木头(注:21岁啊?另外究竟是火车站设在木材厂?还是木材厂开在了火车站?否则不至于下了火车就进木材厂,连火车站和站前广场都看不到啊)……
1976 年2 月,我应征入伍,背着我母亲卖掉结婚时的首饰帮我购买的四本《中国通史简编》(注:2020年5月该书再版时,莫言留言:对我影响最大的一部书不是文学作品,而是一部历史作品,是在1970年的时候读到的向邻居借的一本书,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因为当时没有书可以读,只能翻来覆去地读。后来这四本《中国通史简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一直陪伴着我成长。可2012年介绍该书时,是他娘卖掉结婚首饰在1976年入伍时给他买的并背到了部队。到了2020年,变成了向邻居借的了,且时间变成了1970年)。走出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既让我爱又让我恨的地方,开始了我人生的重要时期。在军营的枯燥生活中,我迎来了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和文学热潮,我从一个用耳朵聆听故事,用嘴巴讲述故事的孩子,开始尝试用笔来讲述故事……
1984年秋,我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在我的恩师著名作家徐怀中的启发指导下,我写出了《秋水》、《枯河》、《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等一批中短篇小说。
我写作很简单,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譬如《枯河》中那个遭受痛打的孩子,譬如《透明的红萝卜》中那个自始至终一言不发的孩子,我的确曾因为干过一件错事而受到过父亲的痛打,我也的确曾在桥梁工地上为铁匠师傅拉过风箱……
关于作品《透明的红萝卜》。有人说它是我最好的小说,对此我不反驳,也不认同,但我认为《透明的红萝卜》是我的作品中最有象征性、最意味深长的一部……
关于作品《丰乳肥臀》。母亲去世后(注:1994年),我悲痛万分,决定写一部书献给她,这就是那本《丰乳肥臀》。这本书的卷前语上,我写下了“献给母亲在天之灵”的话……
在《天堂蒜薹之歌》中,我勇敢无情地揭露了社会现实;《檀香刑》中我从背后走到了前台,以布道者身份给读者讲起了道理,但在《生死疲劳》又幻化了……
我小说里的若干人物中,总有一个领头的,这个沉默的孩子就是一个领头的,他一言不发,但却有力地领导着形形色色的人物,在高密东北乡这个舞台上,尽情地表演。
我的母亲
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去年(注:2011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
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十分敬重。我们家生活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注:为何不用买书的钱买粮食吃),但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注:即如此为何只让你上了4年学)。
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我回家痛苦,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
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一个说书人,我经常跑去听书。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炫耀我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她听完我的故事,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注:无语)?
人生经历中的“五个之最”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注:公共食堂是大跃进期间产物,先在河南兴起,1958年夏季开始全国铺开,因粮食短缺,1859年就办不下去了,7月召开的庐山会议上就有人提出了批评,后陆续停办,1961年中央出台政策,生产队不办公共食堂)。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注:雷恪生、宋丹丹的“懒汉相亲”,家里最值钱的就是暖水瓶),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拣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扇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拣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深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的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注:哲学家)。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的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注:不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吗?怎么打发起要饭的,地主家又有余粮了?我记得,那时因为穷苦,不知柴米贵的小孩多拿一点给要饭的都要受到大人的责备和呵斥,一般都是二、三页地瓜干,有时给一页或一页都不给,并且好的还舍不得呢?谁家舍得论碗给?还给饺子吃,美得你?。记得当时有一个电影,名字忘了,王馥荔演的儿媳妇,包了饺子给丈夫和孩子吃,舍不得给婆婆吃,就知道当时一碗饺子有多金贵啊),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的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注:要饭的怎么看到你们吃饺子的?乞讨有个规矩,不能进门,一进门性质就变为偷或抢了。另外,哪时要饭的有哪么拽吗?还敢愤愤不平?倘若他想休息或有进一步的要求怎么办?满足吗?)。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注:小脚女人什么都能干,推车担担都行,赶集也行,就是拣麦穗有人追时,走路就不行了,呵呵),有意无意的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注:不识字不会算账,你又没告诉她,她是怎么知道你多算了一毛钱的?是开了天眼还是感应的,奇怪了)。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的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注:莫母与孟母、岳母、欧母比较如何)。
我最担心的一件事。就是失去妈妈,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了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兆,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己寻短见。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战,跑到厨房和磨坊里寻找。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了院子里大哭。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面走进来。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看到我的心思,她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
演讲结束前讲述的“三个故事”
我获奖后,引发了一些争议。起初,我还以为大家争议的对象是我,渐渐的,我感到这个被争议的对象,是一个与我毫不相关的人,我如同一个看戏人,看着众人的表演,我看到那个得奖人身上落满了花朵,也被掷上了石块、泼上了污水,我生怕他被打垮,但他微笑着从花朵和石块中钻出来,擦干净身上的脏水,坦然地站在一边,对着众人说:对一个作家来说,最好的说话方式是写作,我该说的话都写进了我的作品里。
尽管我什么都不想说,但在今天这样的场合我必须说话,那我就简单地再说几句,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我还是给你们讲故事吧。
第一个故事。上世纪60年代,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组织我们去参观一个苦难展览(注:应为不忘阶级苦),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放声大哭。为了能让老师看到我的表现,我舍不得擦去脸上的泪水。我看到有几位同学悄悄地将唾沫抹到脸上冒充泪水,我还看到在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学之间,有一位同学,脸上没有一滴泪,嘴巴里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用手掩面,他睁着大眼看着我们,眼睛里流露出惊讶或者是困惑的神情。事后,我向老师报告了这位同学的行为,为此,学校给了这位同学一个警告处分(注:没听说,小学生还有警告处分。另外,小孩不懂事,校长和老师也不懂事,不识人间苦,十岁不到的孩子,看苦难展览怎能哭出来?学校这么愚、混吗)。多年之后,当我因自己的告密向老师忏悔时,老师说,那天来找他说这件事的,有十几个同学,这位同学十几年前就已去世,每当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这件事让我悟到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注:想表达了什么)。
第二个故事。30多年前(注:时任某部排职图书管理员),我还在部队工作。有一天晚上,我在办公室看书,有一位老长官推门进来,看了一眼我对面的位置,自言自语道:噢,没有人?我随即站起来,高声说:难道我不是人吗?那位老长官被我顶得面红耳赤,尴尬而退。为此事,我洋洋得意了许久,以为自己是个英勇的斗士,但事过多年后,我却为此深感内疚(注:没看懂)。
第三个故事。请允许我讲最后一个故事,这是许多年前我爷爷讲给我听过的,有八个外出打工的泥瓦匠,为避一场暴风雨,躲进了一座破庙,外边的雷声一阵紧似一阵,一个个的火球,在庙门外滚来滚去,空中似乎还有吱吱的龙叫声,众人都胆战心惊,面如土色。有一个人说:我们八个人中,必定一个人干过伤天害理的坏事,谁干过坏事,就自己走出庙接受惩罚吧,免得让好人受到牵连。自然没有人愿意出去。又有人提议道: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我们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外抛吧,谁的草帽被刮出庙门,就说明谁干了坏事,那就请他出去接受惩罚。于是大家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庙门外抛,七个人的草帽被刮回了庙内,只有一个人的草帽被卷了出去,大家就催这个人出去受罚,他自然不愿出去,众人便将他抬起来扔出了庙门。故事的结局我估计大家都猜到了那个人刚被扔出庙门,那座破庙轰然坍塌(注:孔子孟子懂了,我没懂)。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
纵观莫言笔下的人物,除了宗教人士和鬼神外,可能只有莫母是个明白人,而且是大明白人,其它人,包括他姑姑和哪个长官都呵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