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怀才不遇的人不少,但论冤屈,个人认为韩非最冤最屈。
孔子虽曾困厄于陈蔡,累累如丧家之犬,但毕竟还当过鲁国的大司寇,有三千弟子,还被后世奉为万世师表的圣人,并荫及子孙;
自诩“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的李白,还有过高力士脱靴的潇洒高光时刻,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句,被尊为诗仙;
被誉为“天授奇颖、才锋无前”的江南奇士唐伯虎,虽终身未仕,但他能寄情山水和艺术,特别是还有秋香陪伴。
而韩非则不然,顶着韩国贵族的头衔,但一辈子过得几乎是流浪汉的生活。孙膑被同学庞涓陷害,被挖去了膝盖骨,但毕竟逃了出去,最后还报了仇,而韩非被同学李斯骗到秦国后,等把学问教完后,一天官都没当成,就被送进大牢并死在狱中。孔孟以及墨的书都成为了经典,韩非的书几乎世代都被禁。与他同期出现或争雄的诸子百家,几乎人人都成为了圣人,最不济的也陪祭了圣人,而成为了贤人,享受香火,而出身最髙贵,著书最丰,道理阐述最明白的韩非,生前既没有当上官,死后也未被后人评为圣人,为什么?出了口吃的毛病以外,最大的问题就是把君臣和政治那点事讲的太明白了,看来看透说透不算本事,看透不说透才是智慧。
一、韩非的历史观 上古兢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即上古时候人们在道德上竞争高下,中古时候人们在智谋上角逐优劣,当今社会的人啊,在力量上较量输赢。
二、韩非的政治主张 1.利诱。他认为,利可以使人变成懦夫,但更能驱使人变成猛士,例如,鳝似蛇,蚕似蠋,人见蛇则惊骇,见蠋则毛起。然而妇人拾茧,渔夫握鳝,利之所在,则忘其所恶,皆为孟贲。意思是说,黄鳝像蛇,蚕像毛虫。人们看见蛇就会惊恐害怕,看见毛虫就会汗毛竖起,但渔夫捕捉黄鳝,妇女捡拾蚕宝,因利益所在,都能像勇士孟贲、专诸一样勇敢,所以说,只要有了足够的利益,总会有人装着胆子干那些自己害怕的事的。2.务力。他认为:力多则人朝,力寡则朝于人,故明君务力。意思是说,国家强大了,别人就会来朝见,若国家弱小,就要去朝见别人,因此,英明的国君会致力于壮大自己的实力。3.君利中心论。韩非与先秦时期的诸多诸子“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相反,主张君利中心论,他认为:国者,君之车也,势者,君之马也。即国家好比君主的车,权势好比君主的马。4.君臣实为买卖关系。君给予臣的禄位是实惠的,而臣奉君的是智力则是虚幻的,因此,要加以特别辨析,确实把有真才实学的留下来,用起来,而把那些能说会道不切实际的虚伪之士,用铁腕手段加以罢免或消除。5.民之价值。民之所以有存在价值,就在于对君有用,他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即国君需要民众的是,君主有难时舍得拼命,和平时候就努力耕作,创造财富。同时,韩非还把有用的民分为六种:一是赴险殉诚,死节之民。二是寡闻从令,全法之民。三是力作而食,生利之民。四是嘉厚纯粹,整谷之民。五是重命畏事,尊上之民。六是挫贼遏奸,明上之民。以上六种人共同的特点是:怕官畏势,听话好驾驭。6.法治。何为法,他认为,法就是适应形势、符合事理、利于君主之用的政策。法治的原则是“上法不上贤”,即信法不信人。
韩非的政治思想虽然在全力维护君主专制和君主利益,但是,他把君主公开的置于了一切人的对立面上,从而使君主陷于孤立,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同时,无情地把君臣、君民关系帷幕揭开了,不揭的话,大多数人缺乏自觉性和理性认识,吃了亏上了当还不知原因在哪里,可一旦揭开,就让双方都处于恐惧之中了,从而对维护君主的统治带来了副作用,这就是韩非这个绝顶明白之人,没有捞到圣人牌位的实际原因。当然,除了他不受君主喜欢外,还因为他与儒家对立,掌握话语权的历代儒生们,不会给一个作对的法家什么好脸了。民众就更不会了,因为法家是“人君南面之术”,主张严刑峻法。
在封建时代,虚伪比诚实有用,更容易赢得君王的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