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聊天当中,很多人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心里想的,跟嘴上说的,总是差那么一点。
然后回到家的时候,回想自己今天所说的这番话,才发现这个这个地方还可以说得更好,那个那个地方,原来很有其他的表达方式。
总的来说,就是“事后表达”,比“事前表达”好像更完整和更确切。为什么会这样呢?
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你的即兴表达能力,依然处于一种“够用”的状态,还没扩展到“运用自如”的境地。
什么意思呢?
想一想,当你身处某种特定的环境当中,例如跟异性交谈,遇到挑衅,与合作伙伴聊天,当众演讲,或者面对某些尊敬的人时,你的表达能力,是不是跟平常的不太一样呢?
似乎有一条绳子,牵扯着你的喉咙,让你没办法自如地发出自己想发出的声音似的,然后自己就因此而表现得非常糟糕了。
直到回到家,你才痛恨自己为什么当时没有这么说、那样说,觉得自己的表达能力不好。然后呢?
然后就继续用这种“够用”的表达能力去生活,而自己的生活又让你觉得,自己的表达能力好像没有提升的必要——直到遇到下一次,需要用到你更好即兴表达能力,却自己又做不好的时候。
人生的机会,往往就只有那么几次,有时候错过了,就很难遇到下一次了。
怎么办呢?如果你知道如何才能够有效地发挥出自己的表达能力,相信你肯定很乐意去提升。那怎么才能知道呢?
这篇文章就告诉你怎么做。
即兴表达的基本要求
即兴表达,是一个由“心”到“口”的过程。
这个过程看上去似乎很简单,但要涉及到的细分步骤却多得多,只不过我们“学了十几二十年”的语言,所以这个过程才会做起来如此“简单”而已。
好比小朋友之间的聊天,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表达形式:“我……我下一次,再找你玩啊!下次有空……的时候,我们……我们再……再见面啦!”
这不是口吃,而是小朋友在思考这句话怎么说。由于这个思考过程,还没有形成所谓的“条件反射”习惯,所以就给人断断续续的感觉。
但你以为我们大人就没有吗?当我们说一些不太熟悉的内容时,会不会也是说得这么断断续续呢?
其实一样!
当我们对于要表达的内容,还没有深化在我们大脑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就会好像“一片空白”,而我们也就会什么话都说不出来。
可以看得出来,“由心到口”这个表达的过程,必须经过以下四步骤:
1,获取感知;
2,整理内容;
3,组织语言;
4,开口表达。
这已经是简化下来的过程。但无论是什么表达,我们都需要经历这四个步骤。
所以,如果你想提升你的即兴表达能力,你就需要在这四方面入手去锻炼,直到自己能够对自己的语言能力运用自如。
以下来说一说每个步骤的用处和锻炼方法。
获取感知
我们说话,不是凭空而来的,不管是“我手写我心”,还是“我思故我在”,都是在说明感知的重要性。
我们有了感知,我们才会产生各种情绪。而基于这种情绪,我们才能够有自己想要说或者想要做的事情。
我们平时说话的时候,大多数时候,都是基于感知而形成的一种“语言思绪”。
例如,你刷手机看短视频,看到一个美女在跳舞。这个美女在跳舞的短视频,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很大程度是跟你当下的个人经历和思想有关。
这些个人经历和思想,让你在接触到这个美女跳舞的短视频时,第一时间产生了极具个人化的感知。
然后你就会因此而形成想要表达的话语,如:
现在美女赚钱真的容易,随便跳个舞,扭两次,短短不到5秒的视频,就已经收获几十万的点赞量了。
当然,你可能会形成另一种表达的话语:
又看到了一个美女,赶快关注。这样美女越多越好,反正不用花钱就能够看到她们给我跳舞,不关注白不关注啊!
你问小孩子,他们会不会形成这种内容?未必,因为他们还没有足够的经历和思想,对这种事情形成自己的判断。
所以对于小朋友要懂得适当去引导,就是这样子。
但你可能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对于某些熟知的事情,自己没办法获取感知,因此无法形成要表达的语言呢?
有三个原因:
一,你的心理被扰乱。
好比说,你处于紧张、慌忙、恐惧的状态中,你的大脑被这些思绪占据着,是没办法立刻形成表达内容的。
二:你与之相关的感知并不深刻。
例如有些人对于过马路会比较紧张,因为他可能曾经在过马路的时候遭遇过致命的危险,而你即便天天过马路,由于没有这种深刻的经历,所以你对于过马路这件事,就很难产生深刻的看法了。
三,知识和经验不足。
对于同一件事,如果你对于这件事背后所涉及到的知识或经验不足,你就很难对其产生更近一层的感受。
好比说,你开车,别人也开车,但为什么有些人对于怎么安全地开车,能够说得头头是道呢?就是因为他对于开车积累了相当的知识和经验。
所以,当你无法第一时间获取感知时,想一想你是不是在这三方面出问题?
整理内容
获取感知之后,我们就需要把大脑中的内容,整理起来,形成要表达的语句。
那怎么整理内容呢?这也是很多人遇到的问题。
在日常聊天中,通常都是你“说一句,我说一句”,这种“小短句”,是无法对我们的表达能力构成挑战的。
但一旦说一些比较长的内容的时,你就不知道“从何说起”了!
这里分享一个“三要”法则,在你表达之前,可以运用这个法则来构建内容:
1,你主要传播什么观念;
2,你主要讲述哪些重点;
3,你主要表达何种情绪;
我们说的话,基本上都离不开这三个方向去构建内容。每当你开口之前,又不知道自己要说什么,就可以思考一下,这三个方向如何找到你想要说的话语。
例如,你的朋友告诉你,她刚刚失恋了,你怎么回应她呢?
因为你肯定对此感到惊讶,所以你回应的第一句话,肯定就是要向对方表达出自己的惊讶,问她为什么失恋。
好了,当听到朋友说,是发现大家性格不合,没信心构建未来,两个人很难相处下去,你又怎么回应呢?
这时你可以思考,你到达要传播什么样的观念或观点呢?如:
“坏的感情不离开,好的感觉怎么会来”,还是“尽早放开错的人,才能更快遇到对的人”?还是直接要说“失恋是很正常,人不应该被困在一段没意义的感情当中,应该要向前走?”
根据你自身的经历,相信你肯定有自己的答案。当你确定自己要传播什么样的观点之后,接下来,就可以以此为表达的中心点,然后搜集一些相关的内容,诸如别人的经验,自身的体会,或者从其他地方读到的感情知识等,以此形成一段丰富的话语了。
故此,你到目前为止的表达,已经知道怎么基于自己的观感来整理自己要表达的内容了。
这时,你可能又会遇到另一个问题:如何把整理出来的内容,用符合逻辑的方式,或者让别人听得懂的方式,去讲述出来呢?
这就涉及到语言组织了。
组织语言
当你从感知当中,整理出想要表达的内容,那么这些内容,该如何铺排呢?
很多人在说话时,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想到什么说什么,其实这不是什么问题。
真正的问题,就是你所说的这些,跟你的主题——也就是上面所说的“三要”法则,有没有“相关性”。
记住这个词:相关性。这是决定你说的话,有没有观点、价值甚至逻辑的很重要一点。
所以你组织的语言,不管说多少话,都需要跟你当下的主题,存在相关性。表达能力好的人,内容的相关性自然更强,表达能力差的人,只要说的话跟主题八九不离十,别人也知道你在说什么,为了什么而说。
那么这个“相关性”,是如何形成的呢?这也是组织语言的核心法则,有两个:
第一,如果说话的内容涉及到动作,可以通过“前因后果”或者“后果前因”的方式去铺排内容。
如,“我今天早上上班的时候,遇到车祸了,我现在受伤住院了。”这句话就是前因后果。反过来,“我受伤住院了,因为我今天早上上班的时候,遇到车祸了。”这就是后果前因的讲述方式。
然后下一句话,可以继续以这种方式进行内容的铺排,如“我当时驶近一个路口,正值黄灯变红灯,于是我就打算减速停下来,没想到后面的一辆车,速度过快,刹不住车,直接追尾撞到我了,我整辆车碰到了花圃,我也因此受伤了。”
这个过程,就是涉及到一连串的“动作行为”,所以按照事情发生的顺序进行讲述,基本上别人就一听就懂了。
但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种表述方式,也就是现象+观点。
第二,如果你说话的内容涉及到个人的想法,可以通过堆叠现象、堆叠观点或者现象加观点的方式去铺排内容。
如:“这个世界有人为了两顿饭而起早贪黑、不辞劳苦;有人为了爱情,而把自己弄得头破血流、饮恨黄泉;也有人为了两个臭钱,出卖自己的良心,害人害己。”
这段话就是对一系列现象的总结。当然,这些现象,往往会用来引出你的观点,这时则会堆叠观点说:
“这个世界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完美。当你看到身边有很多美好时,那些不美好的事,可能就被我们忽略了。当你遭遇难过的时候,其实这只是这个世界的常态。这个世界,时时刻刻都在提醒着我们,痛苦往往就在我们不远处。”
这段话,每一句都是一个观点,堆叠起来,就形成一段话了。
所谓观点,就是你以自己的立场或经历所总结出来的一种看法,可以是对的,也可以是错的。而现象,往往是客观存在的东西。
我们说话的时候,如果你要罗列现象,就罗列一些跟主题紧密关联的现象;当你要说观点的时候,就围绕着主题抛出有关系的观点。
观点和现象这些内容,并没有所谓的先后之分,你可以先观点后现象,也可以先现象后观点。
当然,也可以观点、现象、观点、现象这样交叠讲述,如:
“我觉得这个世界很美好啊(观点),你看看这里的自然风光,绿水青山,鸟语花香(现象),身处其中,你就会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观点)。虽然这个世界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堪和挑战(现象),但只要我们懂得从中挖掘出美好,这个世界依然值得我们驻足停留欣赏(观点)。”
这样说话,每一句话都是围绕着你心里的一个观念:世界再不堪,也依然很美好,那么这种表达,就会比较有相关性,而组织语言也会因此而形成了。
如果在相关性的基础上,再按照轻重缓急、先重要后次要的方式,把你大脑中整理出来的内容进行语言组织,那么你说的话,就会更加到位和切中要害了。
你可以想一想,你平时说话,是不是这样子?
开口表达
最后一个步骤,自然就是把你组织好的语言,运用你的嘴巴说出来。
但这里通常大家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说的话不够利索,或者运用的语言,没有别人那么出彩。
其实,这其实就是你嘴巴锻炼不足的原因。由于经常不说话,舌头的灵敏度不够,所以造成了在表达的时候,你的嘴巴跟不上你的头脑了。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你多去锻炼。怎么锻炼呢?两个方法:
1,大声朗读;
2,内容复述;
这两个方法,我已经在很多文章里说过,这里就不详细去讲述了。
总之,就是把你看到的内容,用最大声、最快速、最清晰的方式去朗读,直到自己看了上一句就能够脱口而出下一句,让你的嘴巴锻炼出这种流畅。
至于复述,就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接触的内容,运用自己的语言去复述一遍,从不流利讲到流利为止。这个过程,就能够让你的大脑和舌头得到锻炼了。
如果在这个过程,平时多阅读、多积累不同的话语的表达方式,例如赞美别人,除了“你好漂亮”之外,还想到其他说法,一个观点能够用不同的方式去表达,那么你的表达能力自然就会变得更出彩了。
而这就是我要分享给你的即兴表达的内容了。
希望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