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拿贝壳当钱使,渔民岂不是发了?

年底了,是时候备点年货带回家了。电子支付方式使我们摸不到钱,买来买去也不觉得花钱多,可再一转眼,哎?余额怎么嗖嗖地往下掉?

在电子支付盛行的今天,许多学者却始终坚持现金的不可替代。货币这种东西将何去何从,我们不妨追本溯源,用“博物”的眼光看看钱的前世今生。

要知道,世界上最早发明使用金属货币、纸币的都是中国人。今天,咱们就来看看中国最早的货币。

脱颖而出的海贝

在很久很久以前……早在城市、青铜、文字这些文明的曙光出现以前,“交换”就早已诞生了。

最开始肯定是以物易物,各取所需。但每个人的需求可能不同:比如有人想用皮毛去换粮食,但有粮食的人需要麻布,而麻布富余的人可能想要吃鱼……这就不好办了。

古代拿贝壳当钱使,渔民岂不是发了?

打架不好,特别不好

于是,先民们开始寻找大家都愿意接受的物品作为交换媒介,这就是“一般等价物”。

在中国历史上,曾被当作一般等价物的东西有很多:米粟、禽畜、布帛、皮革、农具、龟壳、蚌珠、动物齿角等等。经过漫长的抉择淘汰,最终脱颖而出的是——

海贝!

古代拿贝壳当钱使,渔民岂不是发了?

海贝

海贝的个数,成为了衡量几乎所有货物的尺度——在经济学中,这种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就称作货币。有了货币,交换就正式成为“买卖”。

为什么用海贝?

在远古时代,海贝的价值跟今天不可同日而语。首先它很漂亮,是人人喜爱的装饰品。对多数先民而言,海贝很可能还附加了魔法属性——因形态契合生殖崇拜而成为丰饶多产、驱凶辟邪的护身符、吉祥物。

其次,它们个头不大,轻便易携,且坚固耐用,不易磨损。

此外,它们的稀有度正合适:也就是相当珍稀,难以信手拈来;但也不能太少,数量不足就没法流通。

那你可能会问了,海滩上的贝壳不是一大把吗?住在海边的人岂不是发了?

古代拿贝壳当钱使,渔民岂不是发了?

那你就错了,大海里的贝壳种类虽然多,但基于上述条件,能选作货币的却相当有限。据考古发现,先民将眼光主要锁定在腹足纲(单壳,常称为螺)的宝螺科成员,其中以“货贝”最为常见。

古代拿贝壳当钱使,渔民岂不是发了?

活着的货贝(黄宝螺)图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6345@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01-17 09:30:16
下一篇 2022-01-17 09:30:19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