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周末,关于万达的消息满天飞。
首先是万达商管上市的事情出现了变数,无法完成在5月8日前上市的对赌协议。仅仅隔了一天,又有传言说,万达地产将出售给华润。
坏消息接着坏消息,让很多人依稀记起了2017年6月22日那个炎热的夏天。
向朋友求证了一下,万达商管IPO遇挫的事,是真的。用王健林在内部的原话就是:
集团确实因商管上市拖延,遇到了阶段性困难。
关于万达地产卖给华润的消息,应该是假的。
至于万达商管上市拖延的原因,说啥的都有,但没有一个说得清楚讲得明白。
只是上市拖延带来的后果,很多人或许都明了。
众所周知的对赌协议主要有两块内容,一个是利润对赌,一个是期限对赌。后者规定,如果万达商管不能在2023年年底前完成赴港上市,就要回购股份。
也是昨天,大家知道了另外一个与境外银团的合同条款,内容是万达商管如果未能在5月8日前完成上市,超过三分之二的贷款又要求的话,万达就需要偿还本息。
也就是说,针对不同的资金方,万达作出了不同的上市期限承诺。
好消息就是,报道说,银团参贷行已将合同约定的上市日期调整为2023年11月30日。
这意味着,13亿美元的三笔银行贷款已无触发提前还贷风险。
仅仅用了一天的时间,万达就解除了迫在眉睫的警讯,不得不说,这家至今仍坚挺活着的民营企业,挺努力的。
距离11月30日,还有7个月的时间,这是万达为自己争取到的珍贵的一段时间。
万房研究所盘点了一下万达的基本面:
刚性债务共计1389.93亿元;
外界关注的另外一个数字,就是如果他们未能在11月30日之前完成上市,到时万达需要付出的代价是回购约400亿元的投资款。
在集团内部会议上,王健林表达了战胜困难的绝对信心,信心的来源是万达有过硬的资产:
成本法资产规模6300亿。
也就是说,假设到了最坏的地步,万达再次需要变卖资产,即使资产打五折出售,他们也不会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形。
万达最坏的结果,就是不再是个“巨无霸”。
当年的融创万达世纪大交易,万达甩掉了沉重的资产,换来了几百亿现金,并让他们安全度过了三年疫情这最为艰难的时期。
从王健林的表述来看,到了危险时刻,一个企业能不能渡过难关,有没有信心渡过难关,关键点就是
资产是不是大于负债。
这其实是一个常识,之前竟被很多同行忽略了。
除了资产负债情况,万达不得不面对的另外一个质疑,是商管是否存在数据造假。
这项质疑的来源,是今年3月份时候出现在在乎上的一篇贴子,这个自称万达员工的人士指控万达商管数据造假,而造假的主要方式,是商户、员工借钱填补租金收入。
此帖子一出,联系到商管迟迟未能上市,有些人就天真地以为万达无法上市是因为数据造假,其实这是个愚蠢的问题,万达商业这些年的经营业绩一向坚挺,业界也有目共睹,靠的是实打实的硬拼。一个浅显的道理,如果万达商业经营不够好,那些商家跟着万达广场不赚钱,早就用脚投票了。
此外,是不是数据造假,需要监管部门核查。所长只是惊讶,如果持续两三年这样造假,还躲过了审计师的眼睛,躲过了投资人的眼睛,这得是多高超的手段。
让人感到意外的是,这篇质疑的帖子如今已经不知去向,当初的发帖用户竟然不知何时也已注销。
其实说起来,万达也确实挺悲哀的,为了上市拼命冲业绩,结果业绩太好,反遭人质疑。作为局外人,都替万达感到无奈。
从2017年6月22日至今,万达度过了股债双杀,度过了疫情,度过了房地产行业危机,历尽艰险,终于等到了天亮。
再回头看,能和自己同行的民企,已经没有几家了。
当万达地产要被华润收购的消息传来后,忍不住问了华润的一个朋友,本以为对方会得意洋洋,没想到朋友意味深长地说:
充分竞争才对市场好。
信心比黄金重要,到了现在,仅剩的一点信心能不能维持住,可能也就是看少数几家民企的生死存亡了。
公司信用辞典:
金茂 碧桂园 贝壳 万达 万科 旭辉 融创 世茂 恒大
龙湖 金地 招商 保利 泰禾 合生 金科 阳光城 新城
融信 蓝光 龙光 绿城 绿地 祥生 中骏 奥园 平安不动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