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午不食”向来是许多人通过节食减肥的方法,他们奉行不吃晚饭的原则,认为晚上吃东西会容易变胖,人肥胖了其他的疾病就会接踵而至。但是现代人一贯都是奉行一日三餐的饮食习惯,到底“过午不食”有科学根据吗?
“过午不食”的原理正确吗?
“过午不食”,说白了是佛家的戒律,就是指过了下午1点钟之后就不吃东西了。这些给过去的僧侣定的修行法规到了现代却被人当做减肥的“宝典”。实际上,现代人的生活作息以及工作量与以前的古代人存在很大的差异,以前的人“日落而息”黄昏过后不久就休息,这比现代人的睡眠时间要早得多。如果不吃晚餐,那么当天的午餐跟第二天的早餐两餐间隔时间就接近20个小时,长期以往对身体尤其是肠胃会造成很大的负担。这不之前就有新闻报道,一位29岁的小伙子5年不吃晚餐,结果发生胃出血的情况。
长期不吃晚饭对健康有什么影响?
一般来说,一个人吃一顿饭消化吸收的过程在4-6个小时之前,因此对于一日活动时间较长的现代人来说,一日三餐符合规律的。此外,如果两餐之间间隔时间太长,可能会对免疫功能、大脑、心脏等都会有不利影响。长期不吃晚饭,可能还会对健康带来下列潜在风险:
1、低血糖:经常不吃晚饭,血糖的水平可能会偏低。如果出现了低血糖,相应的就会导致应激激素浓度升高,比如糖皮质醇,由于糖皮质醇是一种免疫抑制剂,如果长期糖皮质醇水平过高,对维持正常免疫功能非常不利。此外,低血糖还会造成到大脑能量的供应不足,长期可能会给中枢神经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2、影响肠胃:对于不吃晚饭还习惯晚睡的人来说,晚上的饥饿感会比较强烈,同时胃酸的分泌会增加,长此以往胃酸会腐蚀胃黏膜,容易诱发胃炎胃溃疡。此外,胆汁在没有食物刺激的时候会在胆囊聚集,长时间的胆汁聚集会使它变丑,从而形成胆囊结石。
3、影响睡眠:饭吃不饱连觉都睡不好,这句话说得其实还是有理的。如果我们的肠胃感到饥饿,大脑就会收到信号提醒身体的主人要吃东西了,如果一直没有进食,大脑就会一直处于兴奋状态,晚上睡觉的时候入睡时间都会变长。
晚饭应该少吃,但不是不吃!
一直以来,大家都知道“早餐要吃饱,午餐要吃饱”,然后到了晚餐就敷衍应对了。其实最健康的晚餐是有节制有规律的饮食,每晚在固定的时间吃晚餐,分量不宜过多,营养搭配均衡。
1、吃饭的时间:晚餐最佳的时间是17-19点之间,因为吃得太早到晚上可能又会嘴馋吃宵夜;而一般来说晚餐后最好4小时之后才睡觉,所以这个时间是比较适宜的。
2、吃什么:晚饭主张清淡、低脂、易消化的饮食,同时也应该晚餐避免高钙、高糖食物,因为晚上的运动量比较少,所以减少分量也不用太多,以蔬菜为主,主食可以吃点杂粮有助于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