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山脚下,茂密阴森的青木原林海,每年都吸引着几十位特殊的游客,他们慕名而来决不是为了一览森林景色,而是为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秋季是收尸的季节:青木原林海是一个天然林场。野生磨菇布满有着青苔的洞穴,林子的上方隐隐约约可见富士山的轮廓。
在过去三十多年里,日本人每年秋季都会有一次搜寻自杀者的活动。警察、自愿者以及媒体记者一起进入林中。这种每年一次的大搜查始于1970年。开始的几年,“收获”的尸体稳定地保持在大约20具左右,可十年前,这个数字却大大增加。1994年发现57具尸体,到1999年,已达创纪录的70多具尸体。
每二十分钟收一具尸体 收尸队从富士山脚下出发向死亡之林前进,走了不到二十分钟就在离一条羊肠小道几米的地方发现了第一具尸体。这是林海永恒的拂晓景色,天在下着雨,只见他跪在地上,脸和手臂都趴在地上,是一种痛苦和乞求的姿势。头发很短,稍稍乏白。衬衣很干净,脖子的右侧有一条长长的呈交叉型的刀口,看不出他年龄多大。
接着,警察嚷嚷着拨开了人群,开始用照相机拍摄死者,并用塑料袋装了尸体并封上了口,用金属推车将其送到附近的一个停车场。可还没等把这具尸体推入救护车里,又在密林深处发现了另一具尸体。
树林中警察留字条:“请稍等一会儿!” 随着自杀人数的增多,搜索尸体的范围也越来越大。几百名志愿的消防队员和警察聚集在停车场上,其中大多数是六十岁开外的人。
黑压压的森林神秘莫测,穿着制服的队员互相招呼着鱼贯而入。的确,这是一个令人胆颤心惊的丛林,树木密密麻麻,地面上落满朽枝和腐叶。 罗盘在林子里也会失灵,据说是由于火山熔岩的磁场作用。在这些丛林中迷失方向才叫真正的迷路。有些尸骨被野兽践踏得七零八落。“肯定有几年的时间了,那些来这里寻死的人一定知道,在这里自杀让他人很难发现尸骨。”
树林中钉着一个盒子,里面放着一张由警察留下的字条,“请稍等一会儿!”“你的生命是你父母亲给的礼物,不要将烦恼留给自己,请寻求咨询。”当地警察还有一辆专门在林中巡逻的车子。根据警方的数字,迄今已经有近五十名欲寻死的人被救。“我们有时会收到来信,说‘谢谢你们救了我,现在我会尽力活下来。’”当地的警察负责人说。
出租车只跑单程 如果在这遇到一位出租车司机,他们一定有故事告诉你,他们会讲述乘客是如何呆若木鸡或失魂落魄地到达林海,然后一去不复返。 当地的出租车司机总是跑林海的单程,他们只将那些欲寻死的乘客送到林海旁,而再不可能载到什么人返回了。
“如果你向人们报道步行的美妙、林海的神秘,还有它那各式各样的美景,那么我们会热爱林海的,”司机小山田说,“那些爱好爬山的人们由于担心眼前会突然出现一具尸体,都坚持在富士山的另一侧进行爬山活动。我看到一些自杀者的亲属来这里寻找父亲或儿子,我目睹了人们因丧失亲人而遭受的巨大痛苦和沉重打击。我想让人们了解,自杀是一种无济于事、只会制造悲痛的行为。”
大多数在那里自杀成功的人都是以上吊的方式,也有一小部分人借助吃安眠药和服毒而自杀,在冬季,有的人就在雪地里躺下自杀。 为什么那些想自杀的人会青睐这里呢,除了藏身的现实理由,答案还可追踪到很久以前。在十九世纪,封建的日本遭受了严重的饥荒,青木原是穷苦人家通常来这里弃婴和处理老年人的地方。一位叫松本清张的作家写了一本著名小说,并被搬上了银幕,片名叫《浪潮中的宝塔》,片中的一位人物就是到这里寻找死亡的。
而另一本曾在几年前卖得火爆的《自杀手册》,也曾向读者建议到这里自杀。 在所有亚洲国家中,似乎没有哪个国家的人像日本人那样喜欢自杀。自杀者中大部分是中年男人,自杀者的形象以及自杀选择的时机与日本的经济危机正好相关。经济危机起始于九十年代初期,一些企业因重组、破产或垮台而受到沉重打击。
为了遏制自杀之风,东京的地铁站已采取措施,沿站台放一些镜子,目的是让那些欲自杀的人看到镜子中的自己三思而后行。日本劳动福利省已要求拨出两亿多日元,专门对付自杀。不过,每个人都知道减少自杀率惟一可行的办法是恢复经济的景气。不过,即使在经济繁荣的年代,走上自杀之路的日本人比起其它国家来说,仍多得多。
日本是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被称为自杀大国。紧张快速的生活节奏、来自社会的种种压力、呆板单调的生活模式、家庭的负担、疾病的困扰等等常会使一些脆弱的人悲观绝望,从而走上自杀的道路。 随手一翻日本的报纸,便可发现一两条关于自杀的新闻。
从1999年开始,日本每年因自杀身亡的人数超过3万人。尤其令人担忧的是,日本青少年的自杀率呈大幅上升趋势,19岁以下青少年自杀率每年以25%左右的速度增长。也就是说,日本每天有近一百人自杀身亡,该人数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4倍。在所有的发达工业国中,日本的自杀率是最高的,美国的自杀率只是日本的一半。
除了疾病以外,日本最主要的自杀诱因是失业、破产、债务等与财政有关的因素。专家将自杀的主要原因归咎于日本十多年的经济衰退。一位日本青年对本刊记者说,在日本,如果35岁以后失业,意味着一生事业的毁灭,因为很少有雇主愿意雇35岁以上的新人。所以,如果你年届35被炒鱿鱼,只有三个选择:自己做生意,当一辈子临时工,或自杀。
专家还指出,日本人内向拘谨的性格,也是导致高自杀率的原因之一。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多数日本人选择沉默。内心的郁结长期得不到疏理和排解,便可能最终引致轻生的念头。 不仅普通民众如此,就连文学家、艺术家的自杀事件之多也令人瞠目,如北村透谷、川上眉山、有岛武郎、芥川龙之介、生田春月、太宰治、田中英光、原民喜、久保荣、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等等,这其中不乏曾在日本文学史上留下醒目一页的一流作家,如芥川、有岛、川端、三岛等人。正如美国人对谋杀事件津津乐道一样,日本人对自杀事件偏偏情有独钟。
在基督教文化里,自杀是一种罪孽、一种懦弱和不负责任的表现。而在日本传统文化中,自杀是一种对失败负责的行为、一种谢罪的形式。 从古至今,日本人赞赏樱花的刹那芳华瞬间的寂灭使其短暂的缤纷更为绚烂,人的生命亦如是。在日本文化和历史的核心,存在一种追寻自我毁灭、自我升华的传统。日本人历来所崇尚的武士道精神,便是与此息息相关。
在日本古代和现代文学中,有许许多多关于死亡的凄美的描述。很多日本文人更是用自杀来书写自己人生的最后一章,其中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和著名作家三岛由纪夫。 几年前,一部名叫《自杀俱乐部》的电影,成为日本当年最卖座的惊悚片之一。影片的开始,54名女中学生在东京一个地铁站旁一字排开,在列车疾速进站的一刹那,这些女孩一起跳入了铁轨……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一本名叫《完全自杀手册》的书在日本成为畅销书。
“自杀是日本文化的一部分。”接受英国广播公司采访时,《完全自杀手册》的作者鹤见济如是说。
实拍阴森的日本“自杀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