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常用的就该淘汰,否则新的东西如何产生”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这几句大家应该听过吧?
这是《百家姓》的前面几句,也是所谓的大姓。按文献记载,百家姓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其实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姓氏是没有收录进去的,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的。今天我要说的是一个特别罕见的姓氏,“nia”,第四声。
在云南永胜县,距离丽江一百多公里的高山深处有一个小村庄,名叫河腰村。当地的村民都是傈僳族人,很多人从出生开始,几乎没有离开过这个地方。现在这个村子的人大多数姓“鸭”,是不是很奇怪?至于为啥姓“鸭”,且听我慢慢说来。
一开始他们都不姓“鸭”,“鸭”只是前几年通知更换二代身份证时,派出所系统无法输入原有姓氏,无奈替换的一个字。他们族人姓“nia”,第四声,很遗憾以当下的技术,电脑无法打出这个字。但从村民口中我们得知,这个字上半部分是少了一横的“鸟”,下半部分是“甲”,组合起来的那个字就是“nia”,在傈僳族的语言里,就是鸟儿的意思。
在他们的文化传说里,他们是鸟氏族的后代。而且是那种长得很像鹰隼的鸟类,如同天上的星星一般,庇护着这里的一代又一代人。人们崇拜它,纪念它。更深刻的联结,是让它们存活在自己的姓氏之中。
当地村民:我们傈僳族讲究氏族文化,崇拜动物,崇拜植物,崇拜万物神灵。过去音译成汉字的“nia”,就是这种崇拜的延续。
当地村民:我们祖祖辈辈都姓“nia”,小时候,我们住在比这里更高的山上,屋顶总是有许多鸟儿。我妈妈她们会在傈僳族衣服上绣鸟儿的花纹,但她去世了,衣服也没有保存下来。
至于为什么原有姓氏没有保留下来,是因为必须要换身份证了。以前身份证系统没有联网时,还可以用手写的方式存在。但现在不行了,电脑打不出来,就没办法继续用以前的姓氏。如果不改名字,他们就没法办理银行卡,没法办理手机卡,以及各类费用也没法缴纳。
为什么改为“鸭”而不是“鸟”?据当地一村民回忆:当时派出所的人打不出这个字,有人就建议把它拆开,“鸟”和“甲”合起来就是“鸭”了。现在来看,或许改为“鸟”更合适一些吧,毕竟更贴合他们的文化。
改为“鸭”,老一辈的人可能没有啥感觉,因为本身说当地语言比较多。但是年轻一辈,特别是在外面工作的一些人,谈起这个姓氏,还是也有些说不出口,觉得别扭和尴尬。很多小孩,都在央求父母给他们换一个姓氏。但不管怎样,这已经改变不了“ nia”字就这样消失了!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氏者,家族血缘之符号也。据研究,中华古姓来源于图腾崇拜,系氏族徽号或标志。姓氏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比如其由来:
赵:伯益的后裔造父为周穆王驾车,穆王把赵城赐了给他,其后代以国为姓。赵匡胤是宋代的开国皇帝,据说赵姓放在第一位与此有关。
钱:彭祖的孙子彭孚在西周朝廷中任钱府上士,其后人以其官为姓。
孙:周文王的一后代叫惠孙,他的后代以他的名字“孙”作为姓。
李:皋陶的后人理征因得罪纣王被处死,其妻儿在一棵李子树下摘果充饥得以活命,其后人为纪念李子的救命之恩改为“李”姓。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如果强行的抹去这些罕见的姓氏,实属有点过分!每一个汉字的存在都有它的历史和意义,这也是我们最古老、最有艺术的文化。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些文字,这些文化,我们一个都不能丢。完善生字库,迫在眉睫!
网友:国家应该完善字库,汉字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作为华夏儿女龙的传人就应该把他保留下来,流传后世的。
网友:时间是有方向的,让一些学者去研究,保存一些文献即可。要顺应时代潮流,语言和文字本来就是不断发展和不断迭代的东西。不常用的就该淘汰,否则新的东西如何产生?不可能带着包袱越滚越多,不然让100年后的人要花40年时间去学语言?语言既然是交流工去,首先就要以效率和普遍性为优先。
对此,你们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