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护大运河、太湖?在今年的江苏省两会期间,江苏省政协委员有关提案数量众多。中新网记者梳理发现,兼顾“硬生态”和“软文化”,是很多政协委员提案中的同类项。
保护生态环境,是水系保护工程的重中之重。
民革江苏省委一份集体提案指出,大运河江苏段通航条件好,必须保护大运河水质水系,久久为功。同时,要构建大运河沿线公共水环境安全保障机制,实施水环境预警预案演练。
在太湖保护方面,江苏省政协委员、河海大学太湖研究中心主任朱伟介绍,太湖面积达到2360平方公里、深度只有2米,是世界少有的超大型浅水湖泊。在“十四五”时期及后续治理工作上,必须算清通量账、在入湖河道严控入湖磷通量;算清底泥帐、科学安排湖内治理行动。
民进江苏省委一份集体提案建议,保护太湖仍必须从源头治理污染,保护饮用水源地安全;合理利用税收杠杆,对排污企业、绿色环保企业在税收政策上区别对待;建立完善的流域内水生态补偿机制;科学转变水观念,传承人水和谐文化。
江苏省政协委员、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宋如亚建议,加块推进“环太湖地区城乡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示范区”建设,建立“设计-生产-消费-废弃-再利用”的循环产业链,夯实工业循环、农业循环、城市生活循环相融合的发展基础,畅通“来自产品、回到产品”“来自大地、回到大地”资源闭路循环利用体系。
大运河、太湖是“活着”的大运河、太湖。流淌的河湖之中所蕴含的文化,便是那水系“活着”的魂。
民进江苏省委另一份集体提案指出,大运河沿线密布城镇、乡村,这些“运河乡村”因河而生,随之兴衰。建设好运河沿岸的美丽乡村,挽留住乡愁,对助力大运河文化带的保护、开发、利用具有积极意义。
这份集体提案建议,将古村镇淳朴民风、传统民俗与大运河历史渊源、人文景观相结合,传承保护好运河沿线具有突出地域人文特征和时代特色的水运文化、生态文化、乡土文化;对运河沿岸古镇古村进行科学规划和保护,对运河沿岸乡土文物建筑进行研究保护;传承运河文化基因,打造大运河乡村文化旅游品牌;修复运河乡村的生态环境“肌底”,让大运河再焕新生。
江苏省政协委员陈扬建议,培育打造世界级运河文化遗产旅游廊道,依托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等抓手,重点打造好“一馆一道一圈一节”,把大运河江苏段建设成具有世界眼光、中国气派、江苏特色的文旅“美丽中轴”,力争使之成为令人向往的中国大运河旅游首选地。
江苏省政协委员曹源提出了保护大运河“舌尖上”的方案:建议设立大运河餐饮商旅融合平台,注重大运河沿线餐饮文化的文脉传承研究,推动大运河饮食文化非遗元素挖掘、菜品开发,以此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让河湖流动起来、在现代交通运输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这将为河湖带来更多生命力。
以太湖为例,江苏省政协常委韩晓枫建议,通过长三角地区的平台机制,加快构建太湖流域现代水运体系,进一步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