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着,不光要奋斗,还要享受生活。
让我们放慢脚步,好好享受生活的美好。
心理学上把焦虑、紧张、愤怒、沮丧、悲伤、痛苦等情绪统称为负面情绪。
一个人如果长期沉浸在负面情绪中,得不到及时、合理的宣泄,就会损害身体健康,甚至会引起疾病。
科学研究指出:几乎所有的疾病,都与情绪有关。目前临床医学已经证明的就达200多种,覆盖了几乎所有的常见疾病。
而且,长期沉浸在负面情绪中,还会降低生活质量、损害心理健康。
因此,当出现负面情绪时,要及时地疏导、宣泄。
下面的4个方法,能帮你摆脱负面情绪的困扰,重新找回好心情。
1、悦纳情绪;
接纳事物的本来面目就是疗愈的开始。
接纳情绪,情绪会自然地慢慢弱化。越是不接纳自己的情绪,情绪反而会越强烈。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不管是开心、快乐、痛苦、悲伤,这些情绪都是正常的。我们应该接纳自己的情绪,让情绪自然流动。
可是,我们在长大的过程中,为了适应社会,学会了控制和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
“不要哭,哭是软弱的表现!”
“不能随便发脾气,这样不礼貌!”
“不要嫉妒别人,这样显得很小气!”
…………
慢慢地,我们习惯了在公众面前控制和压抑自己的情绪,这是在世上生存必须做到的。否则,每个人都肆意地宣泄情绪,社会关系将无法维持。
但是,一味地压抑、控制情绪,也是有副作用的。
当我们习惯在公众面前压抑、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我们在独处的时候也会习惯性地压抑、控制自己。因为大脑已经形成了自动化反应,认为焦虑、恐惧、愤怒等情绪是坏东西,只要一抬头,就要去扑灭它们。
虽然在与别人相处时隐藏某些情绪是必要的,但当我们独处时,依然彻底排斥自身情绪便是有害的。
不接纳自己的情绪,造成身体和心理的分裂。心碎了一地,表面上还若无其事。痛苦的情绪不被理解、宣泄,痛苦就会越来越强烈。
我们常常看到很坚强的人,即使在独处的时候,心里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脊背还挺得直直的,脸上看不出一点痛苦表情。
可以说是“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这样压抑、控制自己的情绪,就像不停地往气球里充气,总有承受不了的时候,总有一天会爆发。
当我们痛苦的时候,就让自己痛苦。脸上是痛苦的表情,身体是软弱的状态,用手抱着头,或者双臂紧紧地抱住自己……,这时候,身心一致,“心”被理解了,负面情绪通过身体宣泄出去了,就会慢慢弱化。
生而为人,我们应该允许自己像人一样,有各种各样的情绪。
有负面情绪不是问题,不让自己有负面情绪才是最大的问题。
接纳自我,悦纳情绪。需要自我觉察,需要对自己有一颗慈悲的心。
2、正念觉知,活在当下;
情绪的问题,一部分来源于外界。如果没有其他因素,当触发情绪的环境和事情过去以后,生活最终会恢复正常。
还有一部分来源于我们对情绪的反应。当负面情绪来到时,我们通常会立即行动起来,或逃避、或者想尽各种办法把坏情绪赶走。可是我们越是思考、越是想各种办法摆脱坏情绪,反而让情绪更加强烈和固着。
坏心情就像一个沼泽,你越努力挣扎,就越陷越深。
因为伤害我们的并非痛苦本身,而是我们应对它的方式。
我们这种遇到问题,就想立即思考、采取行动的模式,其实是进化的结果。
这种心智的行动模式对于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上的问题确实很有效,也有助于我们改造外在世界,比如建造一座摩天大楼、把人送上太空等等。
但是在面对情绪方面,正是这种反复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制造了更多、更持久的负面情绪困扰。
正如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所言:“当今世界上所存在的问题无法经由思考来解决,因为正是这个层面的思考制造了它们。”
面对负面情绪,我们需要找到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与之相处的方式。
正念,就是这样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与心智行动模式完全不同,正念被称为是心智的存在模式。
对于心智行动模式所制造的问题,存在模式正是解药。
“正念,意味着全身心处于当下,觉察我们所在之地,所做之事。对周围发生的一切,既不反应过激,又不全然无措。这是人类最基本的能力。”
正念是来自东方的智慧,是原始佛教中最核心的禅法。
正念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被介绍到西方,为心理学界所注意,由乔﹒卡巴金等学者介绍和研究,渐渐改良和整合为当代心理治疗中最重要的概念和技术之一(mindfulness)。
近年来,随着李孟潮、童慧琦等人把西方学者的正念理论和书籍介绍到中国来,正念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并接受,也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心理咨询领域。
面对负面情绪,正念又是怎么做的呢?
“从现在开始活在每一个当下。停止缅怀过去或者担忧未来,远离过度沉思。”
“把我们的念头视作头脑中来来去去的心理活动,就如同天空中飘过的云一般,而不要把他们当真。”
“当低落情绪产生时,解释和分析都不起作用。记着‘它们这些想法只是想法’才是更明智的策略。”
“抛弃那尝试忽略或者消除身体不适感的状态,转而以友好的好奇心去关注,我们就能转化我们的经历。”
…………
被称为华人正念教母的童慧琦博士说:“弱水三千,我取正念”。
3、从书中汲取智慧和养分
看书可以转移注意力,让我们从负面情绪中跳脱出来
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解决的。一直沉浸在自己情绪的世界,只会越来越糟。对于负面情绪,有时候我们需要跳脱出来,做些别的事。
而看书能很好地转移注意力。书中的世界往往比我们眼前的世界更精彩,当我们的目光投入到书中那更广阔的世界,心境也随之变得开阔,负面情绪就会慢慢地烟消云散。
同理,看电影、电视、听音乐等,也一样能把我们从负面情绪中拉出来。
从书里可以看到人间百态,了解痛苦其实是人生常态。
我们在书里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人,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人生,但有一点是相同的:每个人的人生里都不缺少痛苦和磨难。
当我们看到像王维、苏轼这么有才能的人都经历过那么多的痛苦和磨难,我们就平衡了,也找到了归属感。看啊,我们大家都一样,生活就是这样,不是我们想象的一帆风顺。
当我们从别人的经历中,再了解到那些痛苦不一定是坏事,有时反而会成就一个人。我们就不会再怨天尤人了,也不再竭力地想要摆脱痛苦了。
进入不同的心理空间,以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当我们通过读书进入写作者的世界,就进入了一个不同的心理空间,有时只要读几页书就可以把我们的意识提到更高的层次。
就拿我看《读者》杂志来举例吧,因为《读者》里的文章是由很多不同的人写的,而且这些人都是很有智慧和阅历的人。我看他们的文章时,就进入了他们的心理空间,我的层次也随之有很大的提高。
当我看完这些人的文章,再来回头看我自己的问题,看问题的角度和高度都不一样了,我的那些问题和困扰自然就不再成为问题。
因此,我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喜欢看《读者》,一般几篇文章看完,烦恼就没了。
书籍可以慰籍心灵
我觉得在慰籍心灵方面,文学、心理学、哲学的作用最大。
我们看一些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经常会有强烈的情感共鸣,会随着里面的情节或哭、或笑、或悲伤、或愤怒,借此,我们自己的情绪得到宣泄。
看心理学书籍,会让我们更理解自己、更加了解那些负面情绪是怎么回事。当我们足够了解自己和自己的情绪时,那些东西就不能成为问题了。
而哲学让我们看问题有更多的角度,让我们更灵活、更有思辩性。
阿兰·德波顿在《哲学的慰籍》里说,哲学最大的功能就是以智慧来慰籍人生的痛苦。任何问题,在哲学家那里都有解决之道。
他说:
“天下伤心人可以从叔本华的极端悲观主义,放弃对此生的一切期待中得到慰籍;
尼采对超人的意志和力量的绝对自信又可以帮助人在一切艰难险阻面前永不放弃。”
4、慢下来,享受生活。
人活着,不光要奋斗,还要享受生活。
让我们放慢脚步,好好享受生活的美好。
或许你可以这样做:
睡到自然醒
在床上吃早餐
在野外露营、看星星
到大自然中,漫无目的地走
餐桌上放一束野花
让自己浪费时间
记录当天好玩的事情
冥想
喝一杯花茶
给后背做一次按摩
买一件新衣服
看一本好书
播放喜欢的音乐,随着音乐起舞
远离工作,度过放松的一天
…………
总之,多做些让你喜爱并享受的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