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即将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这句话听了好几年了,如今终于要实现了。按照联合国的预测,不出意外的话,也就这个月的事了。
印度的街头,像极了这几天被大学生打卡的网红城市
在人口问题上,成为世界第一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从这个位置上退下去同样要很久。考虑到印度当前近43%的人口低于25岁,预计一直到本世纪末,印度都将保持世界第一的地位,并在2060年前后达到17亿的峰值,然后开始下降。
庞大的人口总量和相对年轻的人口结构,妥妥的人口红利标配。表面上看确实如此,去年9月,印度GDP已经超过前宗主国英国,跃升至世界第五大经济体。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再过几年超越德国和日本也不在话下。
印度总理莫迪也说过,他们已经把之前的统治者甩在身后,而且将继续前进,不会止步于此。今年,印度作为G20轮值主席国,更是准备在全世界面前大展拳脚,好好刷一波存在感。
莫迪:兄弟们加油干啊!
正当一切看似都在朝好的方向发展时,智库专家苏珊特·辛格却认为,印度非但不会迎来人口红利,还会面临人口灾难。毕竟,年轻人多只是人口红利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这一点,从人口红利的定义就能看出来,它指的是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越高,给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带来的机遇越大,关键得劳动人口多。
还有一个要求是劳动附加值高,不说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实现技术密集化吧,起码也要达到新兴工业国家的劳动密集化。
又是一年毕业季
但印度什么情况大家都清楚,用一句话形容就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除了占据硅谷半壁江山的极少数IT精英,其余大部分甚至连小学都没读完。根据经合组织发布的数据,印度25岁以上的适龄劳动力中,有46%没上完小学。
就像前面提到的那样,印度巨大的人口规模到底是红利还是灾难,取决于适龄劳动力能否充分就业,为社会创造出足够多的经济效益。而年轻人能不能找到工作,又和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和工作能力息息相关。
尽管印度将近一半的年轻人小学都没毕业,但因为人口基数过大,每年还是有高达700万大学生毕业,其中大部分都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中间的女孩举的牌子是:给我们工作或者子弹
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摆在印度大学生面前的路就三条:要么出国深造,成为金字塔尖上的1%,前提是家里得有钱,低种姓家庭基本没戏;要么考公务员,在万分之一的上岸率中垂死挣扎;要么进入社会人才市场,找个班上。
问题是,印度没有那么多就业岗位可以给大学生提供。印度独立之后,土改没完成,工业化就没办法实现,然后他们选择跳过这一步,直接向第三产业迈进,软件外包就是其中一种。
但也不能让几亿人都去敲代码吧,更何况印度大学教育普遍质量不高,毕业生很难达到公司要求的水平,找不到工作也在情理之中。
别看我长得黑,可是我牙白啊
据统计,截止到2020年,印度有1000多所大学和5万所高等学院。而在20年前,这两个数字只有300和1万多点。这就跟印度人生孩子一样,只管量不管质,再加上印度的教育资源都向顶尖学府倾斜,难怪那么多毕业生都被用人单位吐槽。
在这种背景下,很多高校毕业生只能去应聘一些端茶送水之类的工作。但就是这种毫无技术含量的岗位,竞争压力也不小,还有不少人甚至拥有硕士学位。
当硕士这种高素质人才都去一窝蜂地端茶送水,这就不是公司的问题了,而是整个国家的问题。还是那句话,印度没能为年轻人创造足够多的工作机会。
我读书的时候可没这么快乐
另一方面,印度劳动法也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印度工业虽然发展得不怎么样,工会倒是相当强大。在他们的影响下,劳动法规定,超过一定规模的公司必须为员工缴纳社保,而且就算员工活干得不好,也不能轻易辞退。
这样一来,除了那些不懂规矩的大型跨国企业,印度本土企业谁还敢做大做强?于是,小作坊就成了多数老板的最佳选择,看谁不顺眼直接炒鱿鱼,自己一个人干的也不是没有。
而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又很难放低姿态,脱下孔乙己的长衫,自然也就不愿意去这种不稳定的小作坊。
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太多的话,是一件很危险的事
总之,别看人口红利和人口灾难只差了两个字,它们之间隔着的,却是一条巨大的鸿沟,而这条鸿沟,印度自建国之初到现在,也没能跨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