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已经过去了三个月,但是形势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严峻。
国家统计局11日发布数据显示,三月份CPI涨幅只有0.7%,创下了近一年来的新低。
CPI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最理想值是在1.5%-3%之间震荡。
国际上通常把CPI涨幅达到3%,作为通货膨胀的警戒线,当CPI达到3%,大家就会担心,接下来是不是会发生通胀。
反之,当CPI低于1.5%,甚至低于1%,而且维持一段时间,人们就有了通缩的担忧。
根据央行发布的货币供应数据,截止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75.52万亿元,同比增长12.9%,创7年新高。
当M2货币增加,一般意味着社会上的货币供应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通货膨胀。
为什么我们还会出现通缩的压力?
原因主要有两点:
第一,我国外贸出口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增长放缓,甚至出现下滑,外贸订单开始减少。
可是,疫情之后,我们的生产恢复了,国内商品的供给持续增加。
海外国家生产商品的成本会比我们高,结果就会出现他们通胀,我们通缩。
第二,不论风吹雨打,今年一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15.39万亿,而人民币贷款增加10.6万亿。
整体而言,现在大家确实是不那么愿意投资和消费了,存钱多过借钱,因为大家对未来的预期,变得不那么理想了。
简而言之就是我们生产恢复了,东西没有变少,但是消费没有跟上,没人买东西了。
受上述因素影响,1-2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同比下降了22.9%。
假如出现通缩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今年,汽车和房地产的价格,不断的下降,许多人或许觉得降价是件好事,不降价谁买?
但是问题是,就算是降价了,大家真的会买吗?
比如,你想买辆车,15天前是20万,一周前降到了18万,现在又变成了17万。
此时,你心中肯定是在想,再等一等,一定还会有更低的价格。
然而,有这样想法的可不止你一个,大家都在等,于是就形成了共同的降价预期。
而另一边,厂家越来越着急,因为工厂等待是高成本的,终于绷不住了,开始降薪裁员。
紧接着上下游产业链跟着崩盘,被裁掉的员工来到市场,发现不止汽车卖不动了,房子、家具、建材纷纷都卖不动了。
眼看着即使是降价也没有人买了,所以各行各业都只好进行更多的裁员,经济更是深陷泥沼,大家的饭碗都摇摇欲坠。
这个时候,大家还会觉得商品降价是一件单纯的好事吗?
通缩周期中,到底损失最大的是谁?
不是富人,他们有更多的财富和更多的资产,这使得他们能够更容易地应对通缩期间的负面影响。
也不是穷人,他们本来就没有过多的资产,影响就不是很大了。
其实,通缩损失最大的是那些负债较多的中产阶级。
中产阶级在通缩周期中,损失最大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资产价值下降:
因为多数中产的家庭财富是负债,他们往往背负了一堆的房贷、车贷等等。
在通缩的时候,我们一般会看到价格缩水,收入下滑以及失业率大幅的攀升。
但是,负债是不会变的,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假如你买一套300万的房子,你的首付100万算是净资产,贷款200万,结果房价下跌20%,整个房子现在只值240万了。
你的200万负债是不会变的,可是净资产一下就从100万变成40万了,缩水了60%。
看明白了吗?中产的前半生积累的财富,很可能就会这样被收割掉。
债务负担增加:
在通缩周期中,借款成本可能会上升,因为央行通常会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
这意味着中产阶级可能需要支付更高的利息来偿还债务,如房贷、汽车贷款和信用卡债务等。
收入压力增加:
通缩周期中,经济活动可能会减缓,导致企业减少招聘和加薪,因此中产阶级的收入可能会受到影响。
此外,通货紧缩还可能导致失业率上升,使中产阶级面临更大的收入压力。
对于当前而言,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中产作为经济增长的中流砥柱,他们的收入下滑,消费不振,又会进一步的影响到整个经济的循环。
再加上咱们国家现在老龄化也好,少子化也好,这个趋势是非常明显的。
这让我想起90年代的日本,也是从东西卖不动开始的,GDP长期在1%徘徊,后来便是“失去的30年”。
所以,眼下最重要的事情是一定要注意通缩的信号。不过,放到目前来看,也不用过于担心。
从大的方面来看,面对内需外需这样的现状,接下来大概率要加大投资了。
而且力度绝不会小,而至于资金面的动向,从传统的消费向科技转移是一个大趋势。
毕竟,科技才是兴国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