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心是本能,忠诚才是选择。
人虽有高级情感,但本质还是被基因本能操控的动物,而自然选择下的基因本能,本来就违背“忠诚”这一属性。
忠诚,在更多时候,是道德标准和责任束缚,或是在别无选择情况下的暂时妥协,甚至是国家法律定制的硬性条例,而不是人类进化而来的自主选择。
如此说来,看似悲观,但这就是客观真相。
为什么能这么笃定地说,人类的“变心”本能,是广泛存在的?
研究原因如下:
1、人类本就不是单偶制生物,对生存繁衍的渴求,刻在两性基因中
人类生存的三大本能:生存欲、食欲、性欲。
当下很多年轻人说自己不想结婚生子,甚至不想恋爱,但深入问询,其原因多半都是客观利弊所趋,而产生的理性思考成果。
要么觉得结婚对自己不利反害,要么觉得自己的能力不足以驾驭一段长久关系,要么恐惧亲密关系中的某些负面影响,要么看到身边人的爱情都不尽人意… … 总之,是权衡利弊之后,所能作出的最优解。
但极少有人天生就不需要爱情,不渴望温暖,不幻想身边有一个毫无血缘关系,却深爱自己的灵魂从天而降。
因为自然界的生物本能是适者生存,是基因延续,个体生命的安全感,很大程度上建立在群体保护和繁衍后代之上。
而在传播物种的过程中,无论是从生理机能或是道德规范的角度,男性的投资成本远小于女性,所以男性对繁衍的需求更高,执行力也更大,变心出轨的概率自然也就更高些。
2、多巴胺促发成瘾性,人更渴望追求激情和新鲜感
抛去基因本能不谈,只从情感角度来谈,人本就不是机器,很难长期重复某一样平淡生活。
尤其是,当平静无谰的水面,被一块石头激起涟漪,人心必然就会蠢蠢欲动。
如果不够清醒,自制力不够强,很容易被情感本能和人性弱点带着走,也很容易“玩够了就撤”的侥幸心理,带入恶性循环。
新鲜感会带来激情,而激情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因此你会感觉到空前愉悦心动,会感受到情绪变化带来的生命力,然后渴望被再次刺激,由此造成成瘾性。
3、趋利避害是人的生存本性,总是渴望更好的选择
衣服小了旧了,你会买新衣服;车子老了破了,你会替换成新车子,工资比以前高了,你会犒赏自己更好的生活。
人总是在追逐更好的配置,只要自己心有余力。
一直止步不前的人,多数都是被现实阻碍住了脚步,他想追逐,想上升,奈何能力有限,资源有限,不够资格。
配偶这事儿,从欲望角度来说,并不比其他方面高尚。当你自认为自己的能力能匹配更好的人时,就会情不自禁地对当下感情产生挑剔不满,甚至委屈。
诚实地讲,如果要求一个人此生别无二心,对眼前人一直处于完全知足、全身投入的状态,从客观角度来说只有两种方法;要么一直止步不前,要么两人并驾齐驱。
只要节奏不同,有一个跟不上,心里长草是早晚的事,只是表不表达、执不执行的问题。
综上所述,“忠诚”本身,就是件违背人性的行为——但好消息是:虽然忠诚本身违背人性,但我们有能力顺着人性,成就一个人的忠诚。
忠诚不是天生的,但忠诚可以被培养。
也就是说,一个人完全可以在一段感情中,忠心不二、全身投入下去,只要给他一个足以“忠诚”的环境,他就能主动自愿地完成“忠诚”这件事。
所谓忠诚的环境,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1、个人责任心和角色定位,与原生家庭息息相关
外界约束再强制,也只是外驱力,对人而言属于压迫的存在。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外趋力的作用是暂时且有限的。
只有一个人从心底清楚忠诚的必要性,才能形成真正有效的内驱力,自我选择做一个忠诚者,才是最靠谱最保险的。
而内驱力的本质,实际上就是责任心和义务感,明白自己对亲密关系的角色定位,有边界感,有共情力,与此同时,原生家庭中的父母关系,对人格发展也有很大影响。
2、健康的亲密关系,良性循环的相处模式
人只有在舒适圈里,才会安然自得,不然就会给自己敲响警钟,试着逃离。
所以,两个人之间的相处模式轻松与否,健康与否,能否建立沟通,能否良性循环,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双方对这段感情的信心和忠诚。
3、对伴侣的爱和投入成本,与忠诚度成正比关系
最具粘性的忠诚,还是爱驱动的。
他满眼都是你,所有他看不到别人;他心疼你,所以他不忍心做让你伤心的事;他足够爱你,所以他感到情感充盈和真正知足,不需要别人来填补空白。
而他对你的爱,又与许多层面息息相关:比如投入成本、比如个人魅力、比如精神连接,比如相处反馈…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明,一朝一夕能造就的。
需要情商和爱商,用真心和智慧,共同作用下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