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曾有过辉煌时代的公共图书馆,一下子陷入了冷落,现在的图书馆,已沦为学生的大型自习室,真正来看书看报的人很少。而满街涌现出的大大小小的饭店餐馆,却呈现出从未有过的兴盛与繁荣。 图书馆是知识的园地,饭店餐馆是消费的场所,两者都是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为何出现巨大反差现象?
图书馆一向被人们视为知识的殿堂。上世纪80年代初,图书馆管理人员的职业令人羡慕不已,人们为办到一张借书证, 不惜找他们“拉关系”、“开后门”,同是站柜台,这里的职工比商店营业员“神气”, 可如今这些已成为美好的回忆。
目睹当今图书馆门前冷落车辆稀的情景, 某市文旅部门一位负责同志说:国内市级图书馆普遍存在购书经费拮据,购书量急剧下降,大大影响藏书结构的科学、合理、平衡、配套,许多很有价值的资料书由于价格贵而无法进馆。至于一些大型工具书,如辞类、志类、年鉴、百科及线装套书更不敢问津。由于图书报刊杂志入藏的品种明显减少,图书馆地位明显下降,几乎成了一座可有可无的摆设。
谈起这些,一位担任过市图书馆领导的老人向笔者介绍了一些情况,他说,80年代 图书馆发证出海报,读者清早排队拿扉 子,借书证限额发放,一天接待上百名读者,阅览室挤得满满的。现在由于经费投入少,年购书量还不及80年代,书库里的藏书更新慢,有些资料已经失去了时效性,无法吸引读者。
图书馆何由热变冷?业内人士分析说,一是与社会分配不均、轻视知识、轻视人才有很大关系。学问一世,不如经商一时。一位知识分子辛辛苦苦工作一年,其收入却远不及饭店餐馆的个体老板。知识贬值、知识无用,有谁还会专心致志地上图书馆啃书呢?二是盗版书泛滥, 电子书兴起,“圣殿”遭到冲击,造成了图书市场的无序与畸形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城市的饭店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 来。据工商部门提供的最新资料显示:本市平均每50人就拥有一个饭店餐馆。这些饭店无论哪家,都有不可公开的“关系户”,他们靠着“关系户”的天天光顾而发财致富。在一些酒店,只要问起他 们的经商绝招,个个说得头头是道,正如某大酒店朱老板所说的那样:“我们大酒店办得晚、位置也不太好,但生意还不错。干我们这一行业的,就像高家庄的地道,各有各的高招,我们根本不在乎零星散客,主要是靠‘关系户’和‘回头客’撑腰。”
办饭店赚大钱,也就难怪你也办、我也办。然而当大把大把的票子在劝酒声中化为乌有的时候,当人们冷落了图书馆热衷于大 吃大喝的时候,我们损失的仅仅是钱吗?
一位哲人说过: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却不是为了吃饭。一个人如果整天进饭店、酒家吃喝,而不进图书馆读书、看报,尽管可能是膘肥体壮,但很可能是个不完整的人。
餐饮业的兴隆,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标示出一 个地方经济发展和市场繁荣,说明这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商 品意识的增强。但是如果把饭店的兴盛与图书馆的冷落作些比较,我们怎么也高兴不起 来。相反,我们不禁为这种反差感到悲哀与担忧。
社会的振兴,最终要靠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的统一,没有精神的文明,物质的文明也显得苍白和无力,这是改革多年得出的 结论。希望众多读者光顾图书馆,使图书馆和饭店一样火红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