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苦、甘、辛、咸”是食物或药物的五种味道,称为五味,也是中医五行学说的组成部分。在选择食物时,五味调和,才有利于健康;若五味过偏,会引发疾病。
五味,各归所喜
“五味有其独特的特性和治疗价值,又相互牵制、相互补充,为人体的阴阳平衡发挥重要的作用。”
1
酸味
酸味擅长收敛,比较有代表性的中药有山茱萸。说到这味药,您一定想到“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不过诗中的茱萸被有的专家认为是吴茱萸,与酸味代表的山茱萸功用可大不相同。
山茱萸有滋肝补肾、固肾涩精的作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集历代医家应用山茱萸的经验,把山茱萸列为补血固精、补益肝肾、调气、补虚、明目和强身之药。另外,五味子、乌梅等都是酸味药的代表。
2
苦味
说到苦味药,大家一定会想到黄连。它与黄芩、黄柏等都属于大苦大寒之药,分别针对三焦的“火”和湿热,具有清热、燥湿之效。
3
甘味
甘味性缓,有补益脾气、平衡暑湿之功效。四大升药(升提气机)之首(四大升药:黄芪、柴胡、升麻、葛根)黄芪,养血活血的妇科要药当归等是甘味药的代表。
4
辛味
麻黄、桂枝是辛味药的代表,《伤寒论》中重要的解表方剂——麻黄汤,其中最重要的两味药就是麻黄、桂枝。
5
咸味
此类药主要有泻下通便,软化坚结等作用,可用来治疗大便燥结不通等。牡蛎、鹿茸、肉苁蓉、芒硝等是咸味药的代表。
五味之“过”
“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是说酸味太过容易造成肝气旺而克制脾胃功能,耗损脾气;
“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是说苦味过则甘为胜,甘过则脾有湿、胃有热,所以苦味影响脾和胃;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是说甘味太过会造成脾胃过旺而克制肾气;
“味过于辛,筋脉沮驰,精神乃央”,是说辛味过则克酸,酸不足则肝阴不足,肝阳上亢,上扰心神,所以辛味太过影响肝、肾、心;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是说咸味过多会造成肾气过盛而克制心气引起心火盛,另外,过咸则脾虚,影响肌肉力量。
本在五味,伤在五味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是指五脏之所生,根在五味。五行理论中五味与五脏的关系:酸先走肝、苦先走心、辛先走肺、甘先走脾、咸先走肾。
酸味收敛,防止肝气生发过度而耗损肝精。如果肝阳上亢,有头晕、烦躁易怒、口苦、胸胁胀满等症,可以适量食用酸味药物或食物,达到清肝热的作用。
苦味可防止心气旺盛形成火。如果心火盛,表现为头痛、失眠、心烦意乱等,可适量多吃点苦味的食物,达到清热的目的。
辛味性散,擅长行走、发散。冬日吃火锅或者麻辣烫,有人会一边吃一边大汗淋漓,这就是辛味发散很典型的例子。辛味五行属金,金在天之气为燥,燥形成原因是肺气收敛,化气的功能减弱,辛味可调节这种功能,防治肺气寒凉。如果有肺阳气不足,气短、四肢怕冷等症,可适量多食辛味食物,驱寒温肺。
五味的调和以及平衡,不仅是中国历代厨师和中医师不断寻求的完美状态,也是国人在为人处世、甚至治国经世上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甘味属土,性缓,可促进消化,补脾益气。脾气不足,有腹泻、气短乏力、舌有齿痕等症,可适量吃一些甘甜食物补气。
日常饮食中,不能没有咸。咸五行属水,可防止肾精凝滞或者下泄。当肾阳不足,小便多、腰酸腿软、失精不育等,可适量多食咸味食物。
在选择食物方面,不能盲目跟风。
“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指五味可滋养五脏,亦可伤害五脏。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