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22年,也就是1683年,收复台湾的捷报传来,康熙大悦,挥毫写下了《中秋日闻海上捷音》这首七绝:
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
来庭岂为修文德,柔远初非黩武功。
牙帐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
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
当时的台湾虽然没有米国撑腰,但郑经凭台湾海峡天险想搞台du,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康熙大帝是如何一步一步策划收复台湾的呢?
策略1:以和促统,施长远之计
在除掉鳌拜和平定三藩平后。台湾问题迟迟未得到解决,康熙大帝是日思夜想如何收腹台湾?开始康熙大帝采取和平相处,不惊扰郑氏集团,并且开出了很可观的条件,让其感觉不到有收复之心。一度时期还允许“郑氏封藩,世守台湾”。但郑经凭借台湾海峡的天险,以武拒统,想搞台du,康熙当然不同意。于是时不时武力吓一吓,在施琅为靖海将军期间,曾率福建水师三次进攻澎湖岛,郑氏集团那能经受住这般折磨,只好与康熙谈判。康熙也达到了以战逼和的目的,这样就可以以和促统了。
策略2:实施封锁政策,让其孤立无援
在稳定郑氏集团恐慌的心理后,康熙采取两项比较牛的措施,就是“海禁”和“迁界移民”,这实际上就是经济封锁,搞得台湾百姓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都说这个郑经无能,火冒三丈。甚至禁止大陆老百姓与台湾做生意,断绝了台湾和外界的贸易,以此来削减郑氏集团的贸易收入,目的在于断绝郑氏集团粮饷和军用物资的供给。直接导致台湾物资供应成了问题,物价上涨,同时那两年台湾欠收,粮食供应严重不足。
策略三:实施招抚政策,使其力量削弱
康熙手下有一个能人,就是姚启圣,他给康熙建言实施招抚政策,抛出优惠政策招抚,把敌人变成自己的人。其实我们都知道,台湾人大部分人是福建移民过去的,说白了都是内陆血脉,中国古代人都非常重视家乡,这对招抚很有利。在攻打台湾之前,百姓和士兵很大一部分逃离了台湾,据统计,就降清的人都有20万左右,这极大瓦解了台湾当局的力量。
三招过后,时机一到。
公元1683年7月8日,水师提督施琅在福建铜山港,率领2.7万名将士誓师:“今施琅奉旨出征,收抚澎台,求国家之一统、图江山之永固、泯两岸之恩仇、得骨肉之团聚……”
按照“先攻打澎湖,再以澎湖为突破口,逼迫台湾郑氏家族投降”的计划,3天后的清晨,随着施琅令旗挥动,500多艘战船乘风破浪,径直扑向台湾。8天以后,农历6月23日,台湾岛上的第三代延平王郑克塽投降。独立海外60年的台湾被收复,回到了祖国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