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山区泉交河镇,农民在田间用扫帚扫匀泥浆。
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作为省委省政府确定的14个乡村振兴示范县之一,2021年起,益阳市赫山区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数字化改革,提高土地利用率,高效发挥现有农业资源作用,乡村发展活力大大增强。
数据显示,目前赫山区已累计成交土地租赁订单81笔,成交金额6773.42万元,成交面积2.37万亩,农村土地数字化改革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土地资源实现数字化
今年春耕,益阳市赫山区泉交河镇新松树桥村村民谭国华比往年要忙碌得多。记者前来采访时,谭国华正带着几个工人挽着裤脚、光着脚丫在泥浆田里撒播谷种。
谭国华是一个“老农民”,守着自家几亩地耕作了大半辈子,但收入始终不高。他深知,农业必须规模化经营,才能降本增效。
穷则思变。今年,谭国华与新松树桥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签订租赁合同,化零为整,种植500余亩水稻,实现了由小农户变身种粮大户的“逆袭”。
“现在种植面积大,机械化耕作很方便,管理起来也轻松,预计今年纯收入能超过20万元。”谭国华对未来的生活信心满满。
谭国华的“逆袭”是赫山区通过农村土地数字化改革,抓住土地经营权流转这一现代农业发展重要环节、培植现代农业发展新动能的小小例证。
为放活经营权,提升土地产出率,赫山区抓住益阳市是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全省农业综合改革试点市的契机,大力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数字化改革工作,从2021年10月开始,在泉交河镇5个村(菱角岔村、新松树桥村、新林村、来仪湖村、奎星村)先行试点。
农村土地经营权数字化改革具体怎么改?
“农村土地数字化改革就是把农村集体土地进行数字化登记,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经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包装、挂网、租赁,收益按入股份额数字化分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字化生产、经营,推动农村集体土地‘三权’分置实质化、流转经营规模化、生产效益最大化,有效保护耕地,实现农村高质量发展。”据赫山区经管站党组书记、站长周湘桃介绍,通过这项改革,可以同时提高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益,有利于发展规模化农业生产,以及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可谓一举多得。
时下的赫山区,从以往的“户户包田”,到如今的村集体资产“人人持股”,新的改革正激荡在希望的田野上。
改革让群众尽享实惠
土地进行数字化改革,农民的利益要放在首位。农民作为推进改革的主体,认识不到位、态度不支持就难以推动改革进程。
屋场会上,听说要把自己的土地租出去,村民们意见不一。对于常年不在家,在外务工的村民来说,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家里的土地有人种,不怕撂荒,还能有几百到几千的收入,自己外出务工,也可以挣不少钱。但也有部分老农对土地的眷恋根深蒂固,舍不得将土地流转出去。
“这次改革对我们老百姓有什么好处?”“村里如何保障我们的权益?”“我还想继续种田怎么搞?”
……
为打消农户顾虑,改革工作前期,泉交河镇级层面多次召开碰头会、调度会,多渠道、多形式广泛宣传有关政策,村级层面召开村“两委”会、屋场会。镇村干部通过挨家挨户“磨嘴皮子”,耐心细致讲解政策,逐步统一了农户思想。
“这是个好事情,我年纪大了,儿子媳妇都在外工作,土地流转后我还有租金和分红,我坚决支持村两委的工作!”屋场会现场,一老党员带头表态。
对农户最关注的土地面积“底数”问题,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的面积数为基础,对面积数有出入的,由农户本人填写《泉交河镇村级流转土地异动审批表》,经核实、公示后,最终确定面积数。
“村里的土地通过整合现在也能利用大型的机械进行规模化种植,这样一来,不仅减少了种地成本,还能让土地的效益最大化,使村民实实在在感受到了生产的便利和土地整合后的各项好处。”奎星村党总支书记蔡进波告诉记者,除了水田分红外,奎星村还要将山林、旱土、水面利用起来,结合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契机,引进黑米项目等项目,将村集体资产用好盘活,实现农民、村集体经济双增收。
截至目前,泉交河镇五个试点村与农户签订流转合同共计4681份,签订率99.13%,流转总面积23267.525亩,占五村耕地总面积的97.67%。整个流转交易全程由泉交河镇政府及赫山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把控监督,权属清晰、交易公开透明、安全有保障。
经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包装推介后,这些土地由散而聚、由户到村,在赫山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公开挂网招商,通过线上竞拍,共签订租赁合同56份,流出土地22914.875亩,土地租赁率达98.48%。
改革工作的深入推进也让赫山区的广袤田地“流”出现代农业新气象。记者采访了解到,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成为承接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主要力量。
下一步,赫山区将持续引导涉农资金、项目、人力等各方面要素集聚,全力推动土地数字化改革在赫山取得更多实质性成效,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