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上海,有一家“安乐死”医院,这个医院里的病人几乎都是癌症晚期,住院时间大多不超过三个月。
医院里的病人不接受任何的抢救,而他们来到这家医院就是为了度过生命的最后一程。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短,而在于质量”,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这些病人选择有尊严的死去,他们的选择究竟是对还是错?让我们来倾听一下他们声音……
选择这家医院坐落在上海市静安区临汾社区服务中心,之所以称呼它为“安乐死”医院,是因为医院内的患者不接受任何抢救,医院只会用缓解痛苦的特殊治疗手段治疗病人,让病人在临终前不再痛苦,保持死前的体面。
这是上海第一家“临终关怀”病区,病区里有50名医生,58名护士,99张床位,住进医院里的大多数患者病情都无法逆转,几乎被死神宣判了“死刑”。
而医院里最多的,便是癌症晚期的病人。
提起癌症两字,相信大多人的脑海中都会冒出“不治之症”四字,确实,癌症自愈或治愈的病例实在是太少了,以现有的医学手段,根本无法根治这种病,现有的医学手段也只是用药物控制病情,延缓病人的生命,且多数药物都伴有极大的副作用。
而且,患者一旦迈入癌症晚期便相当于走到了生命的尾声,而癌症晚期的患者,也是最为痛苦的。
大多数的癌症晚期患者都没了自理能力,想要自杀都做不到,一旦病情发作,他们便要承受着生不如死的痛,这种痛深入骨髓,非常人能忍耐。
在病痛的折磨下,癌症晚期的患者虚弱至极,有的人连说话都成了问题,想要继续活命便只能靠医院的仪器“吊着”,以维持基本的生命体征。
大多数的癌症晚期患者,在家人的期待下、在自我内心挣扎下,都会选择继续治疗,但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会面临着被医院仪器“吊命”的结果,很难有尊严的死去。
也有一少数患者选择了不去治疗,这些患者有的会呆在家里;有的会四处旅游;还有的会选择这家“安乐死”医院。
来这里之时,医院里的需要对病人进行一次评估,评估患者的病情是否到了临终关怀的地步,并询问患者的意愿。
在医生问起“你是否自愿来到这里接受临终关怀”时,大部分的患者都会异口同声的回答“是”!
这声回答是来自患“绝症”患者内心的答复,也是他们临终前的最终选择,在他们确定入院。
签下同意书的那一刻,他们就将被送到“舒缓疗护病区”,和许多病友一起度过生命最后的时光。
到了弥留之际,他们会被推入“关怀室”,走完人生最后一程,而医院也将会通知他们的家人,届时,患者将会在医生、家人的陪伴下,幸福的闭上眼睛。
有尊严的死去这便是来这家医院的患者的选择,而他们的家人也都同意他们这样的选择,对于患者的家人来说,患者只要开心就好,如果这样的“安宁护理”,能让患者死前减轻痛苦,家人甘之如饴。
下面,给大家讲两个实例,让我们来听听患者内心的真实声音……
病人王学文,腮腺癌晚期,是住院时间最长病人,在这家医院里住了整整五年。
王学文说:“住了这么久,我都已经分不清楚了,到底医院是我的家呢,还是我的家是我的家呢。”
2010年中秋节前夕,王学文选择来到了这家医院。
当时医院里的医生评估着他活不过半年,就连他自己都以为着自己活不长,所以,第一次住进这里前,王学文早已向家里所有人都告别过了。
这年中秋节过后不久,王学文迎来了在医院里的第一次生日,生日这天,医院为他举办了生日会,在家人、病友、医生的陪伴下,王学文迎来了温馨一日,幸福又温暖。
在那天,他以为着已过完了自己人生中的最后一个生日,内心五味杂陈,之后的每一天,他都当成生命的最后一天过,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吃什么就让家人去买。
王学文最喜欢的一个食物是鲜奶蛋糕,对于生病中的人来说,这些东西本该是少吃的,但院方却不对此做约束,毕竟这家医院建院的宗旨便是给绝症患者“临终关怀”,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生活环境,让他们死前不留遗憾。
就这样,王学文的孩子时不时的便来医院探望父亲,给父亲鲜奶蛋糕吃。
除了吃喜欢的食物外,在医院的王学文还有一件必做的事情,他的身体虽被病情折磨的下不来床,但他本人却不邋遢,每隔上一个月,他都会让护工给自己洗个头、理个发、擦擦身子。
王学文表示,这是他最基本的体面,他虽患上了绝症,但意志却没绝望,他要过好每一天,以微笑面对死亡。
说完王学文,我们再把目光转到王学文的家人身上。
在王学文患癌症晚期住进这家医院的五年时光里,他的房子一直是空着的,不过,走入王学文的房间后你会发现,他的房间里却没任何的灰尘,被打扫的很干净。
其实,这都是王学文的母亲会打扫的,在王学文住进医院前,他一直是和母亲一起住的,王学文住院后,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在打扫卫生时,顺带着打扫一下王学文的房间,这才使王学文的房间还和五年前一样。
如今,王学文的母亲对现状感到很满足。
王学文的母亲说,儿子刚进“临终关怀”病区时,她以为着儿子只有三个月可活,转眼间五年过去了,无论是她还是医生都没想到,儿子的生命力是那样的顽强,又活了五年,她对此感到很满足,只希望儿子在医院里开心快乐,已别无所求了。
五年的时光里,王学文送走了一个又一个病友,见证了一个又一个病友的死亡,对于死亡,他已有了新的体悟,已不再畏惧。
或许,正是这份轻松的心态,以及医院特殊的“临终关怀”照顾,才使王学文的病情得到了控制。
对于王学文来说,来到这样一个医院是不后悔的,他既得到了照顾,得到了坦然面对死亡的勇气,又全了家人的心愿,在安详与幸福中度过了人生的最后时光。
微笑向暖,笑迎死亡。
这便是王学文,一个不愿意在绝症上浪费治疗费用,不接受抢救,选择直面疾病,选择体面死去的他。
病人梁金兰,胸腺癌晚期,患病11年,入院评分47.5分,预计生存期20天。
梁金兰退休前是一家上海医院的放射科医生,进这家医院是她自己的选择,作为医生,她明白自身已时日无多,为了缓解癌症晚期带给身体的痛苦,她说服了家人,放弃了治疗,来到了“临终关怀”病区,默默的等待着死神的到来。
其实,在她得知自己患上了癌症的那刻起,她的内心便有了明悟,明白自己迟早都会有这么一天。
为了不给自己的人生留遗憾,在患病的12年来,女儿带着她去亚洲各国旅游,而她的朋友也会陪着她,推着轮椅,带她去上海各地看风景聊天。
最令梁金兰感谢的,还是她的老伴,在她患病的这些年,老伴始终不离不弃,陪着她一起去医院看病,就连这次住院,老伴执意要跟来,要住进医院照顾她。
刚到医院后的几天,梁金兰问医生要来了纸笔,她说要写一封信,这封信等她死后才能公布。
除了写信外,梁金兰还说出了临终前的最大心愿。
梁金兰的心愿很简单,也很单纯,她希望在死前给老伴找一个好的养老院,安顿好老伴。
或许是害怕让老伴见到自己临终前的脆弱,梁金兰催着子女说服老伴去养老院,让老伴去了养老院。
当梁金兰得知老伴同意被送去养老院的消息后,哽咽道:“安顿好他我也放心了,对不起我的女儿,拖累了她……”
在梁金兰看来,她或许觉得自己的病花了太多钱,拖累了子女,但实际上,子女的内心是不会有任何的埋怨的,有句老话“你养我到小,我养你到老”,只要子女有条件,子女和父母一样,也甘愿为父母付出一切,就算花再多的钱都甘之如饴。
或许是完成了心中的最后愿望,认为死而无憾了,梁金兰的女儿将父亲送去养老院后不久,梁金兰的身体状况便陷入到了昏迷状态。
在老伴被送到养老院的第三天,梁金兰进入到了最后的弥留之际,被送入关怀室。
同一时间,医生通知了梁金兰的家属。
得知情况的家属纷纷放下手中的事,从各地奔赴医院。
其中,梁金兰的老伴听说了后,直接在车上失声痛哭了起来。
来到了医院,老伴在医生的带领下,得以再见妻子,而一见却成了永别……
梁金兰离开人世后,她生前写的信得以公布,信中写道:
感谢,在这场患病的持久战中,得到了虹口区台办、街道、居委会的慰问和鼓励,家人的不放弃,邻居的关心,特别是冬冬老公,曾经帮助买菜,陪老伴到医院,帮了很多忙。
小陈送午饭给老伴,现在又得到了临汾街道医院医务人员及护工的悉心照顾。
马贵名老同学组织聚会,用轮椅推着到北海滩外游览,聚餐还送红包,特别是王惠芳在经济上支持我,心里很温暖,这次医院又举办了为病友庆生,真是开心不止,对大家的感谢及家人的留恋,使我有信心与病魔斗争,祝好人一生平安,幸福快乐。
放弃治疗的她,让生命得以走到终点,也少了病魔给身体带来的痛苦,同时也让关怀留恋她的家人、朋友得到了解脱。
这便是梁金兰面对疾病时的人生态度,她来到了“临终关怀”病区,以“感谢”的心,怀缅着过去的往事,感谢着在她生命中出现的家人、朋友、医生,坦然的面对生死,对她来说,她的这个选择是快乐的,也是解脱的。
其实,生与死是同样重要的,当你学会面对死亡后,你会发现死亡其实并不可怕。
我们不必忌讳谈论死亡,死亡的重要性不亚于生存,我们要向王学文和梁金兰一样,学会坦然面对,选择迎接死亡的姿态,潇潇洒洒的离开人世,不给人生留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