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乃迁”,变坏是后天环境的影响,缺乏教育的结果。
西方及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贪婪是人的本性。如婴儿看到别的婴儿吮吸自己母亲的乳汁时,就会产生反感、嫉妒和不满,天生就带着贪婪属性。并认为只有通过后来的教育才能使人变善,而没能变善者是教育失败的结果。
贪官之所以打不尽杀不绝,就是因为贪婪是人之本性!他们沉浸于权的世界,慢慢迷失了自己,慢慢发展成不贪就对不起为官一场,人“性本恶”重被激发出来。
我认为人性本恶站不住脚,按照该理论,人变善是教育的结果,没变善是教育的失败,既然人性本恶,怎么会蹦出来一个善的教育者,第一个善者是自己变善的吗?
还是鬼谷子的论述精到:人的本性非善非恶,人性就是逐利的!既不是孟子说的“性本善”也不是西方及荀子说的“性本恶”。
人性,乃人之本性,是建立在需求之上的。人是高级动物,第一需求就是存活,继而是活得更好,繁衍生息、欲望不止。要不社会也不会发展,人们之所以努力创造发明不就是为了活得更好吗?“饱暖思淫欲”不正概括出了人性,人之欲望无止境吗?
人性就是逐利的!恰到好处地点出了人性本质。人的本性非善非恶,如果信仰“性本善”能得到好处,那么人性就是善的。如果信仰“性本恶”能得到好处,那么人性就是恶的。
不要再像小时候一样,看电影就要分出哪是好人哪是坏人,非黑即白,非白即黑。人的本性非善非恶,人性就是逐利的!
每个人的人性也是千差万别各不相同的,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
匠成舆者(造车者),忧人不贵。作箭者,恐人不伤。卖伞者忧天不雨,晒坯者忧天不晴。纵横家唯恐天下不乱,老百姓就怕天下战乱。可见人性并不是非黑即白,非善即恶,不过是生存的本能而已。
懂了人性,你说话就要讲人性,有人味。有些话自己知道却不能说,因为常讲真话要付出代价。三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有时候你见了鬼要会说鬼话,见了人要会说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