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小规模校外教育机构的发展如火如荼。你走在大街上,走5米就是一所学校,10米就是一所培训机构。学校之外的教育机构如此之多,除了市场需求之外,教育资本给家长带来的教育焦虑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国家发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出台多种政策治理这种乱象。近半年来,收效显著:学生们重新回到学校的课堂,老师重回校园,教育回归了它的本质。
在河南,参加违规培训,后果很严重!
寒假将至,为巩固“双减”工作成果,维护良好教育生态,近日,一则新闻把人们的焦点重新聚焦到了双减政策上。河南省教育厅面向学生及家长下发多项文件,其中最后一个要求引起家长们的热议:要求全省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督促每一位学生签订《寒假期间拒绝参加学科类培训的承诺书》,拒绝寒假期间参加学科类培训,坚决抵制违规培训,如有违反,将自愿纳入学生个人管理档案。
近日,人民日报评河南纳入学生个人管理档案的做法,太生硬,太粗糙,太一刀切。哪怕以“签订承诺书”“自愿”的名义,也经不起推敲。
甚至直言:在寒假培个训,咋就成了人生污点?
人民日报还表示,学生即便违规参加学科类培训,叫停即可,乃至对违规开展培训的培训机构依法依规处理即可,为何把板子打在学生身上?再说,学生参加培训就记入档案,这种处罚并无依据,没有依据就处罚,既不能让学生和家长信服,也会折损部门公信力。
据了解,通知提到,当前河南疫情防控形势复杂严峻,违规培训导致学生感染新冠肺炎的情况时有发生,加剧病毒传播风险,加大疫情防控难度,引发社会不良影响,望学生严格落实防控要求,确保假期安全。
《承诺书》在要求学生们不参加的同时,对学科培训的管理也做了严格的要求,严格执行日常巡查,严禁义务教育阶段线下学科类培训机构违规开班,严禁面向3至6岁学龄前儿童的培训机构违规开展线下学科类(含外语)培训,严禁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以“素质拓展”“思维训练”等名义超范围开展学科类培训等问题发生。发挥好网格化综合治理体系作用,严厉打击以教育咨询、文化传播、“家政服务”“住家教师”“众筹私教”“研学”等名义变相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
坚决不参加通过“直播变录播”方式违规开展的学科类培训。坚决不参加在居民楼、酒店、咖啡厅等场所开展的“一对一”“一对多”等隐形变异学科类培训。坚决不参加以游学、研学等名义或者在科技、体育、文化艺术等非学科类培训中,违规开展的学科类培训。坚决不参加线下机构通过网络会议、直播平台等方式违规开展的线上学科类培训。值得注意的是,如有违反将自愿计入学生个人诚信档案。
大家都知道,个人诚信档案会跟着每个人一辈子,无论是在找工作、求学、考公务员、购房购车等金融贷款等方面,诚信档案都会用到。
同时定期更新黑白名单,将违规培训机构纳入黑名单,让违规者“一处失信,处处受限”。对在职教师校外有偿补课行为,直至撤销教师资格。
而且完善了举报制度,学生需承诺严格落实国家“双减”政策要求,不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参加学科培训,对发现的违规违法培训行为,及时予以举报。
这下慌了本来打算小赚一笔的辅导机构和家长们,漫漫长假如何度过?
而家长们也头疼,高年级的题很多人无法辅导,上班也无法监督孩子的学习,孩子放羊不学习怎么办?一个假期过去还不都完蛋了。
但是双减就是要求义务教育阶段不能补课,那家长怎么办呢?自觉吧,家长先自觉管理孩子,然后在家长自觉的基础上,让孩子养成自觉的习惯。
此消息一出台,引起了广大网民和学生家长的强烈反响,有的网友就很不理解,好端端的学习这件事,怎么就变成了违规呢?如果自己的爸妈是老师,给自己的孩子补课,算不算违规呢?
也有网友表示赞成的,“没毛病,拔苗助长,急功近利的思潮要不得”。一些违规开展的校外辅导班,给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补四年级的内容,给初二的学生补习初三的内容,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给很多家长制造了大量焦虑,形成了恶行循环。
对于河南省教育厅下发的这个承诺书,从一个方面确实打击了一小部分“打游击”的小型培训班,另一方面却又给正在读书的孩子们增加了一个“无形的压力”,忽视了老师这个教育主体的部分责任。
反正无论如何,教育部门都是为了学生好,但愿家长们能够响应国家号召,不违规违法,也希望有关部门有必要重新评估,及时调整,以免引发更强烈的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