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心”是最近几年十分火爆的词儿。成年人的“玻璃心”,会给自己和身边人带来很大的困扰。那么,孩子的“玻璃心”呢?我见过许多家长,都在反应这个问题,说自己孩子就是“玻璃心”,说不得,骂不得,打不得,一旦有个风吹草动,马上就会鸡飞狗跳,脆弱得不行不行的。
那么,“玻璃心”的形成,是无缘无故的吗?绝对不是!
一、家长无限制的溺爱
这世上,就没有不爱孩子的家长,但许多家长在爱孩子的时候,忘了一件事,就是必须要让他有承受风雨的抗击打能力。父母不舍得孩子受苦,是必然的。尤其是一些自己曾经吃过太多苦头,至今仍旧记忆犹新的家长,他们总想为孩子打点好一切,让孩子别再有他们那样的艰难困苦经历。因此,孩子要什么给什么,而且事无巨细,他们都会为孩子处理得妥妥当当,让孩子生活得衣食无忧。
殊不知,这种孩子是最容易“玻璃心”的。他们只能听进去赞美自己的语言,一旦有人指出他们身上的缺点,他们就会受不了,感觉自己被人攻击了。他们会向父母求助,然后成功被父母保护起来。
这样的保护,会加重孩子的“玻璃心”病症。
二、让孩子背负太多的期望
这种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太高。或者说,父母把自己不曾实现的愿望和理想,都强加到了孩子身上。孩子每天听到的,看到的,都是让自己如何努力的词汇。这样的孩子,一般都是极为聪明的,无论学习还是社交,看上去都比较成功,可以说,表面上,他们一直都生活在顺风顺水中。 实际上,他们内心早就顶着巨大压力了。
这个时候,一旦遭遇失败,孩子便容易全盘皆输。因为,他会慢慢质疑自己的过去和曾经的优秀,会慢慢失去自信,变得敏感,焦虑,过于关注别人的态度。
家长一定不要对孩子有过高的期望和压力,让孩子自然放松地学习与生活,至关重要。
三、暴躁的家庭氛围
与溺爱孩子的家庭相比,这种家庭中的孩子,生活得比较不舒服。因为,父母喜欢吵架,而且会迁怒给他们。孩子需要揣摩家长的心思,来避免受责罚或者牵连。长时间的焦虑与不安,会破坏他们本就不完整的安全感,使他们对外界,对陌生人以及同学都有了不信任。别人无心说的一句话,或者做的一件事,都会让他们内心反复掂量不已,怕是与自己有关,对自己不利。
小结:“玻璃心”这个词,确实能够很精准地诠释出一种心理现象。家长平时还是应该多关注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让他们能够避免“玻璃心”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