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中心里的年轻人

在医院的血液透析中心,有一群不到40岁的尿毒症患者,不得不定期接受“人工肾”的“清洗”。

每次他们都得挨两针,积蓄着毒素的血液从一根管子中流出,被血泵抽进透析机,伴随着持续的嗡鸣,血泵会将过滤后的洁净血液通过另一根管子,再送回血管。

这些年轻人的肾脏早早停止了工作,如果不进行肾移植,往后余生,他们都得过这样的生活。

对于相当一部分慢性病来说,年龄都是最重要的高危因素,年纪越大,病越常见。但“例外”正在变得普遍。当糖尿病、高血压越来越年轻化,隐藏在它们身后的慢性肾病也逐渐降临在年轻人的身上。

一旦开始定期“探访”血液透析中心,他们会慢慢被视为“完全丧失劳动力”,可能从此一步步远离校园、失去工作,甚至无法谋生。

一位肾病大夫对我们说:“疾病,或是治疗,从来不是单纯的医学问题。”

当往日不可追时,年轻的透析患者要如何度过接下来的人生?

透析中心里的年轻人

突如其来的意外

分娩结束过了将近4个小时,童姚仍然血流不止。10天后,她被确诊为尿毒症。

由于怀孕41周还没有发动迹象,2018年的一天,32岁的童姚在一家私立医院接受了催产和无痛分娩术。顺利诞下一个健康的婴儿后4个多小时,她仍然血流不止。结束分娩的童姚又被推回了手术室,但妇产科的医生却始终没找到出血点。

可能是产后DIC(即全身血管里的血液在不正常地凝固),医生们初步判断。但那家医院的妇产科束手无策,只能将童姚尽快转运到最近的三甲医院。

这时,她已经超过10小时无尿了。

随后,童姚直接被送进ICU。那里不分黑夜或白昼,冷冷的白炽灯光24小时大亮,各类监护仪器不间断地发出“滴滴”声响。在这个病房里躺着的人,似乎只有童姚是意识清醒的,她无比恐惧。

她的右侧大腿根部股动脉处,多出了2条钢笔粗细的管道,那是医生为她建造的血管通路。通过这两条管道,她全身的血液被引入病床旁一人高的床旁血滤机。这台持续发出嗡鸣的机器就像一个“人造肾”,等水分和毒素被滤出之后,血液再流回体内,24小时工作。

童姚被捆在病床上,动弹不得——这是医院为防止患者在无意识或病痛折磨下乱动的常规操作。整整10天,不管是抽动脉血还是听着各种机器整日轰鸣,童姚每天都在哀求着能尽快“出去”。

10天后,在离开ICU时,医生告诉童姚,因为她产后DIC导致肾皮质坏死,她的肾功能已经衰竭,“就是尿毒症,没什么治疗方法,只有透析或移植,两种选择。”

童姚的患病经历是罕见的无妄之灾。透析的日子说来就来。

对于许多的年轻尿毒症患者而言,肾衰竭都来得毫无征兆。

一位15岁的女孩曾因突发呼吸困难被送去急诊,抽血时发现重度贫血,送入血液科住院治疗。住院前检查时,她被查出尿毒症,当时还以为是误诊。

一位20多岁的男孩在入职体检时查出罹患高血压,后来又因为高血压导致的头痛不得不前往心内科就诊。经过综合检查之后,他却被确诊为尿毒症。

“因为肾病最典型的特征是隐匿性,没有症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副主任医师刘莉说,除了急性肾衰竭——由于体内尿毒症毒素水平在短期内快速升高,人体容易出现明显的症状——之外,慢性肾脏病患者出现症状时,往往都意味着病情到了终末期。

她在门诊里时不时会见到这样的患者——由于还能排尿,表面看起来没有任何异常,顶多因为贫血有点面色苍白、体力下降,但一看化验指标,慢性肾脏病已经进展到尿毒症,甚至严重威胁生命。

兢兢业业的肾脏是个异常沉默的器官,它不会轻易提醒大脑,自己已经不舒服了。依靠强大的代偿功能,哪怕部分肾脏出现了损伤,肾脏的其他部分反而会“加倍工作”维持机体正常运转。当疾病在缓慢进展时,人体会逐渐适应,可能不会有任何不适的感觉。

在某种意义上,大部分尿毒症的起因其实早有预兆,它悄悄隐藏在大量习以为常的慢性病身后,比如糖尿病,高血压,甚至肥胖。

近些年,糖尿病所引起的肾病发病率直线上升。多位临床医生表示,在我国的经济发达地区,糖尿病早已跃升为慢性肾脏病的第一大发病因。

早在2011年,北京市血液净化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的数据就显示,在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中,占比最高的发病因是糖尿病。如今各大医院的血透室里,10个里可能有7个都是糖尿病肾炎导致的尿毒症。

在北京市一家二级医院,血透室里最年轻的患者就是糖尿病肾炎导致的尿毒症。糖尿病不仅剥夺了28岁小伙子的肾功能,还令他失去了光明。

水是“毒药”,透析是囚牢

又热又渴的时候,一瓶水灌进嘴里、流进喉咙,这是种寻常而轻快的生命体验。

但对透析患者们来说,大口喝水可能是致命的“毒药”。

自从16岁开始透析后,桓秋的余生都要开始过一种精打细算的生活——一天的涨水量不能超过3%,两天内的涨水量不能超过5%。按50公斤干体重来算,2天内水的摄入量不能超过2.5公斤。

2.5公斤水是多少?大概只有5瓶常见矿泉水那么多。但要注意,早中晚吃药要喝水,米饭、菜、水果里有水,纯喝水……稍不留意就会超量。

桓秋没生病时,但凡出门必带水杯。16岁开始,她要做血液透析治疗之后,就永远失去了喝水的寻常快乐。

透析病人的长期干渴是什么感觉?可能像旅人弄丢了水囊,但往后余生都要行走在茫茫的沙漠里。透析患者们的嘴唇大多长期干枯龟裂。口渴却喝不了水,不会让人像毒瘾发作时一样发疯、癫狂,这种感觉更像是对精神细碎而持续的折磨。

有天晚上,桓秋实在没忍住,趁着父母都在睡觉,悄悄溜进厨房,从水龙头里接自来水喝。一边喝一边低声啜泣,“是这辈子都会记住的绝望的味道”。

从2006年开始透析的张玉芳,也在年纪轻轻就摸索出了控水的技巧。夏天特别渴的时候,张玉芳会在嘴里含块冰,不仅解渴,负担又小。

在家时,她用70ml容量的小杯子喝水,每天最多喝7杯。如果外出,运动量大、容易渴,就带上375ml的苏打水瓶,允许自己喝2瓶,也就是750ml的量,次日在家,一天就控制在200ml左右,“保持动态平衡”。

当肾脏失去排水功能后,她们无法多次少量地排尿,每2天的尿量,要在4小时透析中一次性全部脱去。每一次脱水,都意味着全身血液陆续流出身体、进入透析机,滤器将毒素和水分分离后排出,剩下的血液再返回体内。

血液的每一次循环流动、血管从充盈到收缩再到再次充盈,都是对血管和心脏的考验。

水的摄入量越多,血压越容易发生高峰值波动,透析后出现浑身无力、低血压、肌肉痉挛、心脏衰竭等反应的可能性就越大。

更残酷之处在于,由于肾脏功能受损,尿毒症患者体内的水和电解质长期处于紊乱状态,肌酐、尿素等各种毒素长期蓄积在体内,这些都使透析患者们更容易感到口渴。

而且,血液透析每隔一天就要前往医院待上4个小时,年轻的患者几乎无法再正常上学、工作、长途旅行。

尿毒症的残酷在于,目前没有根治的方法,无论透析还是肾移植,哪一种都做不到十全十美,无论哪一种都风险与收益并存。

长期透析往往伴随贫血、低血压、甲状旁腺肿大、心血管疾病等多项并发症,而肾移植手术就像一场赌博,虽然危险发生的概率很低,但仍然有急性排异、感染等风险。并且,移植之后,患者还需要终身服用免疫抑制剂,罹患感染性疾病甚至癌症的风险也较之常人更高。

维持好的情况下,患者可以通过透析维持十几年至二十几年的寿命。肾移植的肾脏存活中位数在10年,运气好的情况下,肾脏存活15~20年也有很大可能。

透析像是一根无形的绳子栓住了患者,既没有健康,也没有自由。

在经济条件负担得起的条件下,医生都会建议年轻患者优先选择肾移植。“万一之后移植肾失功了,还可以再透析,理想状态下,二十几年加上二十几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存活时长也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延长。”刘莉说。

被错失的机会窗口,迎来透析生活

及时的治疗时机,对尿毒症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但“时机”本身,也并非所有的尿毒症患者都能把握住。它一方面取决于发现疾病时间的早晚,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当地的医疗水平。

不少年轻的尿毒症患者,就是因为错失了时机,而不得不开始透析中心的生活。

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肾内科门诊的接诊患者中,有一定数量来自同院其他科室的转介。

“比如,原本去内分泌科、心血管内科看糖尿病、高血压的,去血液科看贫血的、去风湿免疫科看风湿性关节炎的,后来都发现是肾脏有问题。”科主任罗洋说,“第一大来源是消化内科,因为尿毒症患者最早表现出的就是消化系统症状,比如恶心、吃不下饭、乏力。”

但在千里之外的甘肃省某地,当年15岁的桓秋也是这样。确诊尿毒症之前一年半,因为出现严重的纳差症状,食欲不振、吃不下饭,母亲带桓秋遍寻了全市的消化内科。遗憾的是,医生没看出所以然,母女俩只能不了了之。

在医疗资源欠发达地区,桓秋的经历并非孤例。《中国乡村医药》2022年的一篇论文显示,在浙江省某县内,县级医院和乡镇、社区卫生院的316名非肾脏病科医生中,知晓慢性肾脏病知识的仅占比11.4%。

非肾脏病科医生对慢性肾脏病的普遍不了解,可能加剧贻误疾病被发现的良机。而当贻误时机导致的严重后果发生在年轻患者身上时,总是令人尤为遗憾。

一位全国大三甲肾内科医生告诉八点健闻,出于就医的便捷性和经济考虑,很多外地患者在当地诊断慢性肾脏病后,会继续在当地复查、治疗,但效果并不太好,等赶来北京求医时,“已经没有机会了,那个时候的肾脏基本上都坏了”。

医疗资源丰富地区的案例往往极为反差。

中日友好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张凌接诊过一位患者,那位患者4岁时,因为在唐山大地震的逃生过程中,不断地摔倒、奔跑遭致大面积擦伤,继发感染导致了肾炎,之后一直定时复查、规范服药、控制饮食,依从性极强。

由于疾病在前半生始终处于慢性、稳定的状态,患者的人生几乎没有受到影响,上了大学,成为了一名知名编剧。直到50多岁才进入尿毒症阶段,开始透析。

这些医生反复强调:慢性肾脏病是不可逆转的,尿毒症是其注定的终点。但如果能得到及时的专业的诊治,终点的到来时间会被尽可能延缓,甚至永远不会到来。但他们也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那就是患者并不总是相信医院里的医生,那些自称可以根治慢性肾脏病的偏方总是更受患者青睐。

在医生的讲述中,这是肾内科门诊几乎每周都会上演的另一种常态:患者的血肌酐本来只是轻微偏高,距离尿毒症还有很远的距离,但2个月后一来复查,一下飙到需要透析的水平。

这些病例中,最让人痛心的莫过于一位当年在读小学5、6年级的十多岁儿童。由于父母听信偏方,生生把孩子从定时随访就能逐渐恢复的一种急性肾损伤,变成了慢性肾衰竭,再无药可救,只有透析或移植。

从业时间越久,医生们越能感悟到,疾病尤其是慢性疾病,从来都不是单纯的医学问题。患者的年龄、性格、收入、文化水平、认知能力、能获得的医疗资源,社会对疾病的认识、对患者的接纳等,共同决定了患病之后的存活时长和生活质量。

作为肾内科多年的主任,张凌格外关注透析中的年轻人。

前不久,她组织了一次线上问卷调查,问题关于血透患者的疾病管理与生存质量。她惊讶地发现,429名平均年龄在42.9岁的长期血透患者中,近半数为无业状态,正常在职或退休的患者仅占24.2%;此外,仅36%的患者与配偶居住。

“这说明他们的工作、婚姻状态都是不理想的,定期血透极大地妨碍了患者的正常社会生活。”她说,“在中国,透析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的现象非常突出。”

张凌接触过一位30多岁确诊尿毒症的患者,原本即将在体制内升职,自从开始透析之后,不仅升职一事不了了之,之后但凡工作上积极争取,就会被领导劝阻“不要累着自己、好好休息”。

还有30岁刚出头的年轻小伙,大学本科学历,因为定期透析找不到工作,在张凌帮他找到工作之前,只能依赖母亲,甚至拖累已经结婚生子的姐姐。

张凌还碰到过请求她开具“能够工作的证明”的年轻透析患者。对方在外企工作,刚透析2个月,觉得应该把自己的健康情况告知公司,同时也担心是否会因此失去工作。

但张凌清晰地知道,在台湾、日本、新加坡等发达地区,因为企业雇佣透析患者可以享受税收优惠,透析患者比较容易找到工作,透析不会影响到患者的经济独立。

“但在国内,社会往往对于透析患者存在‘只能躺在家里’的错误认知,就业歧视、婚恋歧视,加上疾病本身的生理心理负担,在这种内外双重作用下,不少年轻的透析患者,一边承受透析之苦,一边放弃了自我,丧失了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张凌叹息道。

怎样度过漫长的余生?

在人的一生中,会经历数个站在十字路口的瞬间,那是足以决定未来的重要时刻。对那些年轻的慢性肾脏病患者而言,确诊的时刻就是人生的重要时刻。

治或不治?透析还是移植?这些艰难的选择,这个缠绵终身的疾病,将决定这些年轻人未来几十年的人生要怎样去爱,怎样去活。

张玉芳没有考虑过肾移植,她觉得透析非常保险,不过是隔一天扎两针,而移植万一失败,可能失去整个生命。她不愿意去赌移植手术成功的可能。

但刚开始透析时,她仍然惧怕,担心透析活不了多久。由于体内毒素的不断积累,那时,她同样处于生理上的低谷。吃不下饭、走不动路、浑身没劲,由于尚未熟悉控制对水的摄入,透析导致骤然脱水过多而晕倒昏迷之前,还以为自己只是中暑。

“当时,如果我爱人放弃了,让我以后就在家待着吧,我就完了。”张玉芳记得,当时,为了帮她恢复身体,丈夫陪着她从走路开始锻炼,走走停停也要走。慢慢地,她的腿越走越有劲,可以做到绕天坛公园走一圈。之后,随着对控制摄入水量的不断熟悉,除了定时定点往医院“报到”,她的生活几乎恢复到正轨。

相较之下,15岁就患尿毒症的桓秋,求医之路更坎坷。

查出尿毒症之后,她离开了备战中考的初三校园,辗转各地就医,直到2015年,病情才开始稳定。中间,她经历了腹膜透析引发的感染,昏迷21天;突发性血压飙升、昏迷7天7夜、差点脑溢血,后期又因心衰导致一整年都没办法睡个整觉。

最后一次昏迷醒来后,因为抢救用药的副作用,她失去了一直引以为傲的记忆力,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无法走路,只能坐轮椅。“那段时间,我一直觉得这样活着还有什么意义?”桓秋说。

直到她偶然发现,自己曾经追了很久的动漫出了续集,在每周日更新。追更唤醒了她内心深处的热爱,她从小就喜欢文字、故事,她突然明白:“哪怕疾病囚禁了我的肉体,但还是可以追求灵魂上的自由。”

之后,她开始尝试写网络小说,自学ps,不断充实自己。

这种正常的、自由的生活,可能是每个尿毒症患者的梦寐以求,也是童姚决定做肾移植的最大原因。

由于排尿功能未受影响,透析10个月之后,她停止了透析,寄希望于通过药物维持自身的状态,同时,她也销掉产假和病假,回到公司继续工作。4年多后,指标和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她做好了移植的准备,开始等待肾源。

她一直没有放弃工作,移植前的半个月,她还在工作。“后几个月身体实在虚弱得不行,袜子都洗不动,我就每天只上半天班,或者没有需要做的事就不去了,但还是要逼着自己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和工作。”她说。

有一次中午下班,由于最新的检查结果很不好,她独自走在回家必经的一条胡同里,情绪止不住地翻滚、沸腾,她蹲在地上大哭。“但哭完感觉就好了,因为你知道还有工作在等着自己,所以能够及时从患病的痛苦中抽离。”她说。

移植后2个多月,童姚感觉身体恢复到了患病之前的状态,各方面指标也很稳定,她非常开心,于是跑去理发店,把头发染成了上班时不可以染的橘红色(编者注:医生并不建议染发,勿轻易模仿)。

她现在坚持每天在家做运动,偶尔去咖啡馆学习做咖啡,同时还在考虑新学一门外语,再学一种乐器。

“我觉得现在是一个契机,费这么大劲活下来,又在透析和移植中选择了移植,博取那一线更好的生机,我想看看自己的人生能不能拥有更多的可能。” 她说。

田 为撰稿

严雨程责编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八点健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6345@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3-03-27 14:22:40
下一篇 2023-03-27 14:22:51

猜你喜欢

  • 2023年考研时间定了

     考研时间安排表科目,也是当天的考试流程,了解具体的考试时间,以及对应的考试科目,可以让大家更好的安排好自己的考试。具体的2023年考研时间安排表科目如下‬:‬   一、考研具体科…

    热门资讯 2022-09-07
  • 仅依靠黑匣子不足以还原全部真相

    3月28日,“3·21”东航飞行事故国家应急处置指挥部举行第九场新闻发布会。 关于两个黑匣子的译码情况,有关部门是否会定期发布相关的消息? 发布会介绍,我们非常理解广大公众对于黑匣…

    热门资讯 2022-03-28
  • 比亚迪市值超越大众

    比亚迪品牌诞生于深圳,于1995年成立,妥妥的国产汽车品牌,新能源汽车领导者。一直以不俗的成绩活跃在国际汽车圈子里,尤其近些年的表现愈发亮眼。 有消息传出,截止5月24日,比亚迪以…

    2022-06-08
  • 顾客漏扫一块猪肉被超市罚2万

    近日,浙江宁波一老太太在超市购物时,因一块75元的猪肉未在自助收银机上扫码,被超市罚款2万元。老太太的家人报警后,当地警方已调查处理此事,超市方出具了谅解书,并退回了老人已交的30…

    2022-11-02
  • 爸爸花钱雇儿子穿旗袍给女儿加油

    6月7日是2021年高考首日,在重庆渝北区两江育才中学考点,不少家长早早到达考点为孩子送考。和往年一样,不少家长选择穿上旗袍,希望孩子能够旗开得胜。 一位家长身着旗袍、手捧一大束鲜…

    热门资讯 2022-06-08
  • 新发现924例本土重点关注变异株

    4月29日,中国疾控中心公布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最新情况。对比4月22日中疾控公布数据,4月21日至4月27日,新发现924例本土重点关注变异株。 2022年12月9日以来,各…

    热门资讯 2023-04-30
  • 辱骂主裁 乌拉圭或将遭FIFA严惩

    直播吧12月3日讯 世界杯小组赛,乌拉圭2-0战胜加纳但由于韩国2-1逆转葡萄牙,乌拉圭被淘汰。 赛后,不满比赛的多次判罚,乌拉圭球员集体围攻主裁,其中吉梅内斯推了主裁还爆粗口。 …

    2022-12-04
  • 西工大遭美国网络攻击 外交部回应

    9月5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主持例行记者会。 有记者提问,日前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和360公司分别发布了关于西北工业大学遭受美国国家安全局网络攻击的调查报告,显示美国国家安全局…

    热门资讯 2022-09-06
  • 北京“服装店传播链”已有9人感染

    4月5日,在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300场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徐和建表示,历时800余天,平均2.7天开一场,总发布…

    2022-04-05
  • 泽连斯基继续要求美国援助

    据美联社31日报道,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表示,俄乌冲突正处于“转折点”,并再次向美国施压,要求提供更多援助。 资料图 3月30日,一个由乌克兰议员组成的代表团访问华盛顿,敦促美国提供…

    2022-04-25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