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点低是怎么回事_泪点低的原理

泪点低是怎么回事_泪点低的原理

在生活中,看到别人笑时,我们的嘴角总是不由得上扬;看到别人生气时,我们的眉头也会跟着皱起;当别人遭遇痛苦和不幸时,我们也会感到难过。这种“感同身受”中,究竟藏着哪些科学原理呢?

01

“感同身受”的钥匙——镜像神经元

或许你已经注意到,我们在观察他人表情的时候,其实也在下意识地“模仿”这些表情动作。实际上,大脑中有一类神奇的神经元,恰好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有模仿他人的天性。20世纪90年代,意大利神经科学家贾科莫·里佐拉蒂的研究团队在猕猴的腹侧前运动皮层首先发现这类神经元,它们在猕猴执行某项动作时被激活,在看到实验员做相同动作时也呈现出相似的神经活动,这类神经元被形象地称为“镜像神经元”。

泪点低是怎么回事_泪点低的原理

在后续的研究中,科研人员发现,人类大脑的腹侧前运动皮层、额下回(inferior frontal gyrus,IFG)和顶下小叶(inferior parietal lobule,IPL)也存在这类神经元,这些脑区共同构成“镜像神经系统”。这种系统在灵长类动物中普遍存在,它让我们在经意或不经意间模仿他人的动作,也得以高效地学习各种技能。

泪点低是怎么回事_泪点低的原理

02

泪点操控者

有趣的是,镜像神经系统并非仅仅模仿他人的动作。即使大脑没有看到完整的动作,只要动作意图或目标是相同的,甚至仅仅听到与动作相关的声音,镜像神经系统也会表现出相似的神经活动。这种特性有利于我们更进一步地识别并理解他人的行为、想法。

比如,我们之所以会被戳中泪点,被他人的故事所触动,产生同理心,正是镜像神经系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绪以及故事背景。

03

被大脑“支配”的情绪

共情的产生还需要掌管情绪的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进行后续加工,岛叶则负责将镜像神经系统的信息呈递给边缘系统。边缘系统涉及多个脑区,执行空间定位、社会行为、记忆和情绪的形成等多种功能。

泪点低是怎么回事_泪点低的原理

当边缘系统受损或发育不良时,个体常会伴有不同程度的社交障碍。例如:前侧岛叶、杏仁核或眶额叶皮层受损的人无法准确地识别他人的情绪。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岛叶和杏仁核的神经活动较低,而位于额下回的镜像神经系统则基本没有活动,并且镜像神经活动越低,症状往往越严重。

而对于某些人群,这些系统的活动变化则更为复杂。例如,患有侵犯性品行障碍的青少年缺乏共情能力,可能会做出伤害他人的事情,与同龄人相比,他们的前侧岛叶和杏仁核活动更高,但眶额叶皮层的活动却很低,该脑区负责调节情绪并调控边缘系统的活动,当这种调控能力失衡,便会诱发情感障碍。

大脑的工作机制复杂而精细,只有当不同脑区各司其职、友好协作,才能实现正常的功能。人类社会也是同样的道理,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也常要与他人合作,共情能力不仅有利于树立健全自我,也有助于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与他人拉近距离,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由镜像神经系统和边缘系统构成的网络,是一种“自下而上”、自动化且下意识的共情机制,让大部分人可以毫不费力地读懂他人的情绪。但如果遭受痛苦的是犯错或有罪之人,我们的共情程度就会降低,这是因为大脑存在另一套“自上而下”、有意识的共情机制。

这套机制主要由腹内侧前额叶皮层和颞叶的部分脑区构成,它帮助我们评估社会价值,区分积极的和消极的社会行为,对产生道德感尤为关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6345@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3-03-26 16:23:30
下一篇 2023-03-26 16:26:11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