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雨脚落声微,柳岸斜风带客归。
时令北方偏向晚,可知早有绿腰肥。
——《七绝·苏醒》
3月21日10时32分,我们迎来了春分——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也是春季的第四个节气,在惊蛰之后、清明之前。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01 为什么叫春分?
根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的记载:“春分,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同义。”
意思是说,春分日在农历二月中旬,此时春天的90天正好过去了一半,所以叫“分”。秋分的含义也是这样。
《春秋繁露》是这样解释的:“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意思是说,春分日这天阴阳各占一半,所以昼夜平分,而且气候冷热程度也均等。
可见春分有两层含义,一是将春天平分为两半,二是此时昼夜、寒暑平分。它几乎是“平衡”与“对称”的代名词。那么为何在春分日这天会平分春季、昼夜均等、寒暑等分呢?这跟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有关。
我们知道,地球是在不断自转的,同时也在围绕着太阳公转。地球自转的平面叫做“赤道”,而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的平面叫做“黄道”。赤道和黄道形成的夹角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在每年春分日前后,这个角度达到了完美的0°,黄道和地轴形成了垂直关系,而且这时的太阳正好直射赤道附近。
于是,太阳对于整个地球所有地方的照耀不偏也不倚,一切都达到了近乎精确的平衡。所以才会发生昼夜平分的现象,全球在春分日都是昼夜平分,白天黑夜都是均等的12个小时,当然我国所在的北半球也不例外。
这样的现象一年中只有两次,分别是春分和秋分。
02 春分三候与三番“花信风”
为更好地反映春分期间的气候变化,古人将春分节气中的十五天分为以下“三候”:
一候玄鸟至。
玄鸟指的是燕子,春分一到,燕子就会从南方陆续飞回北方。
二候雷乃发声。
惊蛰节气虽然已经春雷渐响,但雷声还比较微弱,直到春分之后,才会雷声隆隆。
三候始电。
在春分节气的最后五天里,天空开始出现了闪电,常常都是电闪雷鸣的天气。
三番“花信风”:春分节气“千花百卉争明艳”,很多花都会闻风开放,三番“花信风”分别是海棠花、梨花和木兰花。
03 “春分祭日”与习俗
古人对太阳的尊崇不言而喻,从两千多年前的周代开始,春分这天都要举行隆重的祭日仪式。这一仪式直到明、清时依旧长盛不衰。
清代书籍有载:“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足见其重要性。
除了官方,普通百姓也有自己独特的祭日活动。在春分之前,人们会提前蒸好一种叫做“太阳糕”的糕点。在春分之日的清晨,人们将太阳糕、香炉等物品摆放在供桌的中央,在太阳升起那一刻,一家老小朝着东边虔诚祭拜。
如今,这些祭日活动早已取消,但太阳糕仍以其香甜长留餐桌,而世人对于太阳的敬畏也丝毫没有消减,只是换成以更科学、有效的方式去探究它、了解它。
春分竖蛋
春分节气,还流行着一个古老又有趣的游戏,就是“竖蛋”。具体做法是这样的:挑选一个表面光滑的、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将它轻放在桌子上,试着立起来。
“春分到,蛋儿俏”,在每年的春分日,许多孩子都会聚在一起玩这个游戏,据说“竖蛋”成功的人这一年都会有好运。
为什么人们认为春分日的鸡蛋可以竖立起来呢?这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前面说过春分时地球处于完美的平衡状态,昼夜、寒暑都平分,此时的引力也相对稳定,所以更容易将鸡蛋竖立起来。而且鸡蛋表面有一些小凸点,可以帮助鸡蛋稳定不倒。
花朝节
花朝节又叫做“花神节”,是纪念百花生日的一个节日,各地的日期不尽相同,但都在农历二月份,也就是春分节气中。花朝节是中国古代很重要的一个节日,据说花王掌管着人间的生育之事,所以古代女子尤其重视花朝节。
唐代时,花朝节就已经形成了。每年春天百花盛开之际,武则天都要让宫女采集人间百花做成花糕,并将花糕赏赐给大臣们;民间百姓也纷纷效仿,采花制糕。
在宋朝,花朝节更是十分盛行,各种节日活动也很丰富,不仅要祭花神、祝花诞,还要结伴郊游赏花,女子都喜欢相约参加“扑蝶会”,男子们则喜欢在月下饮酒赋诗。
苏轼这首著名的《春夜》描写的便是花朝节美景: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食俗
春分节气必吃的食物是“春菜”。岭南地区的春菜指的是野苋菜,也就是当地人说的“春碧蒿”,春分前后长得最为茂盛。所以每逢春分,人们便趁着春光到野外去挖野菜,将野苋菜和鱼片一起做成“春汤”。而在北方地区,春菜指的是莴苣之类的蔬菜。
在一些地区,春分还要吃汤圆。农家人吃饱之后,还会将剩下的汤圆插在竹竿上,立在田坎间,这种奇特的做法叫做“黏雀子嘴”,希望这些汤圆能够黏住麻雀的嘴巴,使它们无法再去田地里偷吃庄稼。
除此之外,春分节气还有酿酒、吃汤面、吃打卤面等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