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傍晚,央行宣布降准了。
决定于2023年3月27日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7.6%。
市场给出的一致惊叹,是超预期。超预期的不是降准25个基点的力度,而是降准的时间。
因为从过往的降准时间来看,很少出现在3月,一般会在年初或年末。
在3月份宣布降准,也在说明着高层在推动经济复苏的路上只争朝夕,越早发力越好的紧迫性。
此次降准0.25个百分点。根据央行相关数据测算,此次降准释放的流动性规模在5000亿元左右。同时,按照当前的大约在7.65左右货币乘数,理论上可以衍生出最多3.825万亿元的广义货币M2。
经过此次降准,我们的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中小金融机构创2007年以来新低。
02 | M2创新高,为何还要降准
尽管这次降准早有剧透。
央行行长易纲在3月初的新闻发布会上就已经表示,目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经“不像过去那么高”;“但是用降准的办法来提供长期的流动性、支持实体经济,综合考虑还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使整个流动性在合理充裕的水平上。”
但是,从目前广义货币的规模来看,我们的货币规模不断创下历史新高,印钞速度也创下7年来新高,市场上的货币之水可以说相当充足,为何还要降准?
央行前两天披露的2月份金融数据报告显示,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75.52万亿元,同比增长12.9%,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3个和3.7个百分点。
数据:央行
广义货币是整个货币的供应量,而广义货币的增速,一般被视作印钞速度。
从规模来看,我们的货币供应量继续走高,较1月份直接增加了1.71万亿。增速继续保持两位数,且创下了2016年3月份以来新高,也即创7年来新高。
按照这个增速,到年末广义货币规模将登上300万亿台阶。
在此背景下继续降准,原因无他,一方面继续保持流动性充裕,继续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另一方面,加快复苏经济,稳定就业市场。
从官方披露的数据来看,尽管一二月份经济有所回暖,但压力依旧很大。
比如,我们的失业率不降反增。2023年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6%,较去年年末5.5%提升了0.1个百分点。
同时,16至24岁年轻人的失业率又飙到了18.1%。
从失业率数据来看,在防疫放开之后,复苏并不像大家所想的那样,一朝回暖而是曲折被动。
此外,财政部最新公布了1至2月份的财政收支情况:
1-2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5642亿元,同比下降1.2%。1-2月累计,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主要是卖地收入)6965亿元,同比下降24%。
前两月财政收入继续下降。卖地收入跌幅继续扩大。
出口方面,今年前两个月跌幅有所收窄,但处在下跌通道中。而且,以美元计价的出口下跌了6.8%。
进出口仍没有转正,一方面是美欧加息压制了全球需求。
一方面是因为很多低端产业链转移到了东南亚,换句话说东南亚正在抢夺我们的顶动感。
最主要的原因则是外部世界复杂的局势,让全球经济仍处在低迷之中,需求仍无法提振。
外部世界的复杂性和低迷性,同样对我们国内经济复苏构成阻碍。
面对如此局势,我们的经济复苏压力不可谓不大,所以就只好动用各种工具箱来保证经济稳步复苏,从而推动就业稳步复苏。
03 | 降准的影响
降准理论上对经济、股市和楼市都构成利好。
但是理论和实际之间还是存在一定差距。
去年4月份我们就降准过一次,同时在去年四月份,我们的印钞速度重新登上了两位数,开启了宽松的货币模式。
但货币之水虽然很多,接水的人却没有几个。
这一点,从社融增速可以看得很明显。
广义货币和社融,其实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前者是货币供应,后者是货币需求。而两者之间的差值,便是货币供需之差。
从数据可以看到,自去年2月份以来,货币供应就已经大于需求。说明货币之水很足,但没有多少人来接水。
2023年2月份社融增速有所抬头,说明接水的人开始多起来了。但从M2与社融形成的剪刀差来看,差值扩大到了最大,说明供应已经远大于需求。
更为关键的是,从社融增量的结构来看,2月份多增的1.95万亿 ,主要被两个“人”贷走了,一个是实体经济。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82万亿,同比多增了9241亿元。
另一个是政府债券。政府债券净融资8138亿元,同比多增了5416亿元。这两者合起来多增了14657亿元,占社融多增1.95万亿的75%。
乍一看,还不错啊,实体经济融资占了大头。但仔细梳理会发现,其实并非如此。
2月的1.81万亿元新增信贷中,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61万亿元,占比约89%,较1月的95%有所回落。
尽管较1月份有所回落,但仍占大头。企(事)业单位主要是央企、国企和城投。
换句话说,主要还是央企、国企与城投在借钱,而私人企业仍没有什么动作。这便是隐忧。
至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是,去年以来市场货币宽松之下,货币充足,但至今民企没有多少人来借钱,民企的扩张意愿仍在底部。
货币一方面被央企、国企和民企借走去推动大基建、去兜底卖地。更多的则留在金融机构中空转。
换句话说,现在的关键不是增加流动性,因为流动性已经很充裕。关键在于调动民企借钱的积极性。
经济想要复苏,靠央企和国企肯定不能够,必须民企站出来,加大融资规模,扩大生产规模,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推动经济更好复苏。
所以,降准对经济复苏,利好肯定有,但能形成多大利好,关键在于此次降准推动利率走低之后,能否激发民企的贷款积极性。
至于楼市,利好非常有限。
因为降准不是给民众发钱,只是增加了金融结构的货币。尽管降准之下推动利率走低,可以激发部分人的购房积极性。
但是,三年疫情消耗了国家、民众太多财力、物力和精力。如今防疫虽然放开,但经济和收入复苏仍非常缓慢,再加上中心城市的房价仍高企不下。
大多数普通民众都无力接盘。楼市能否回归正常成交,关键不是降准,而是民众收入复苏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