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礼的历史悠久
聘金,是一种古老习俗的传承,历史悠久。
早在《汉书·淮阳宪王刘钦传》里,就有这样的描述:“ 赵王使謁者持牛酒、黄金三十斤劳博,博不受;復使人愿尚女,聘金二百斤,博未许”。 宋陆游在《长干行》里也有关聘金的叙事:“聘金虽如山,不愿入侯家”。
我国是礼仪之邦,聘金的由来,本意是代表着男方家庭对女方家庭养育女儿成长过程中所付出辛劳的一种尊重和回馈。
今天,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就正常的家庭来说,家有儿女结个婚,是一件人生大事,需要房子、车子,票子。这票子中,除了办婚宴酒席的开销外,就包括了彩礼(也称“聘金”),除了要给女方家人一定数量的钱物,还要给女方的私房钱、金银首饰等。
在现代,作为民间的一种礼数,聘金并没有法定的标准,也没有硬性的规定,一般只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比如在一个乡镇或者一个村庄,当地人们会约定俗成地形成一定的标准。
“高价彩礼”屡禁不止的背后,折射出哪些社会现象?
“高价彩礼”,并不是所有人都不喜欢,相反有些人却很喜欢,因为它代表着一种“富贵的身份”、一种“成功”的代表。在现实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企业家或社会精英千万嫁女娶妻的报道;看到某明星或名人消费不菲的豪华婚宴排场的传闻;这些新闻让我们看得都有些麻木了,而且会引起一些人“恶恶的羡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一些地方,这种约定俗成的聘金,非但没有被去除或降价,而且有着水涨船高的趋向,还成为一种经济实力的攀比,一种“排场”,一种“面子”经济。所以它屡禁不止。
我们厌恶“高价彩礼”,因为实在“吃不消”!
做为一名普通老百姓,“高价彩礼”之所以让我们“厌恶”,让我们“头疼”,是因为它的存在让我们这些普通的家庭“吃不消”,举债结婚的大有人在!
它的存在,的的确确还导致一些低收入的困难家庭苦不堪言,一些家庭的儿女甚至因此谈婚色变。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高价彩礼”的存在,不仅让男女间的爱情和婚姻失去了本真,甚至还会产生一些影响社会安定稳定的矛盾和问题。
去除这一陋习,任重道远,需要社会各界形成合力,一起有效作为
政府宣传倡导是关键。移风易俗的正面宣传不能“一阵风”,要长期持续,让新风新尚深入人心,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公务人员应当以身作则,带头摒弃“高价彩礼”;要注重引导社会中高收入人士和家庭,特别是那些富起来的企业家和知名人士,率先作为,在儿女婚嫁上,不攀比,不显摆,以此影响带动普通老百姓改变不良的旧观念。
要发挥村规民约的约束引导作用。社区、农村可以根据社情村情民情实际,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较为合理的彩礼标准,让老百姓“在规可依、有约可行”,去除普通老百姓的“心病”,为老百姓解忧排难。还比如,要适当地开展一些新式“集体婚礼”,简单节约,减轻群众婚嫁开销负担。
同时,最重要的一点要靠新一代年轻人的自觉行为。要创新婚嫁方式,敢于树立新风新俗,要从自己或自家的经济实力,统筹婚后生活的规划,说服双方父母,综合考虑彩礼数量,这样才能皆大欢喜,幸福美满,家和万事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