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一名博士因社恐到心悸叫救护车登上了新闻,让社恐心理症状再次进入大众的视野。那么今天,我们聊聊如何克服社恐。
一、社恐的原因:
之前很多心理研究都分析过,社恐的人往往来自不幸的原生家庭,幼年时期却爱的环境导致他们的低自尊、缺乏自信、过于在意别人的目光,让其在社交时会产生强烈的精神内耗而疲惫不堪。这类人都属于回避型人格:无法与人建立亲密关系,时刻与他人保持距离。
二、如何克服社恐:
不幸的原生家庭是社恐的成因,但如果我们一味地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靠原因来解释结果,那就陷入了“决定论”。例如:我的现在及未来都是因为原生家庭而变得不幸,而过去又无法改变。我这辈子就只能活在社恐里了。你是这么认为的么?
如果是,那么从你看到这篇文章开始,就需要修正这种观点。我们寻求原因并不是为了给自己的末路做个解释,而是为了克服社恐不断变好。所以,我们需要将“决定论”改变成“目的论”。也就是,我现在的社恐,完全是因为我不想出门,不想与人进行社交,才导致的结果。只要我改变我的目的:要出门,要去社交,那么我就一定能克服社恐。
但你们可能会问:老师,我社交时所感觉到的不安和恐惧情绪都是真实的,并非我故意伪装的。是的,我相信这一点,但同时也希望大家了解,情绪的产生并非是 刺激——情绪,而是 刺激——认知——情绪。好消息是认知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改变的,那么如何改变呢?
三、改变对人际关系的认知:
社恐人员一般都有强烈的自卑感,凡事都想得到他人的认可。一旦别人的表情有些风吹草动,就会怀疑是否是自己哪里没做好,引起了别人的反感。这里,我们犯了一个大大的认知错误:“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那么如何做到为自己而活呢?那我们需要学会阿德勒心理学中的“课题分离”这一主张。
例如:
老师:如果一个孩子社恐严重,逢年过节都不想走亲戚,如果你是父母你会怎么做?
学生:当然是想尽一切办法带他走街串巷,锻炼胆量。这也算做父母的责任与义务。
老师:那这个孩子如果是你,你最终喜欢上走亲戚了么?
学生:不喜欢走亲戚,而且很反感父母逼迫自己出门。父母也会因为我的抗拒不开心。
老师:所以在处理人际关系的认知时,我们必须从“这是谁的课题”这一关系出发,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开:孩子是否走亲戚是属于孩子的课题,父母不能妄加干涉。基本上,一切的人际关系矛盾起因都是因为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只要我们进行课题分离,我们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就会大为改观。
四、做好课题分离:
课题分离,是一种划清“人际边界”的认知。我做什么是我的课题。你是否认可?那是你的课题。追求他人的认可,实际上是对他人的一种干涉,且往往得不到好的效果。因为每个人能掌控的就只有自己,一旦你觊觎他人的课题,就会因为不可控感带来无休止的烦恼与焦虑。这也是你社恐情绪的来源。
五、总结:
以上的心理认知,仅仅是我们解开社恐情结迈出的第一步。可能有人会担心一味地追求课题分离会不会变成孤家寡人?认知的改变需要多长时间的锻炼?下次有机会我们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