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历史的见证横贯中国北部的长城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自春秋战国至明代,前后有二十多个朝代或诸侯国持这以恒营筑这一巨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尤以秦始皇长城、汉长城和明长城规划最大,长度均过万里。宁夏是农耕区向游牧区过渡的地带,在长城护卫下,农耕区逐步向北推进,富饶的银川平原成为塞上粮仓。
宁夏境内的长城,从战国秦国时起,经秦汉隋明数朝的构筑,目前查明有一千五百多公里,沿线有许多营、堡、寨、障、烽火台等军事建筑设施的遗址和文化遗迹——以堡、寨、营等命名的地方。筑于公元前三六年——公元前二五一年左右秦昭襄王时的秦国长城是宁夏最古老的长城,这道从今甘肃岷县到陕西东北黄河西岸一千五百余公里的长城,在西吉、固原等地有二百余公里的遗迹可寻。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连接燕、赵、秦三国北方长城基础上,构筑西起陇西郡临洮(今甘肃岷山),沿黄河,抵阴山,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但已与其后的汉、隋等朝的长城一起消失于岁月的河流里。
明代是最后一次大规模修长城,从明初至明神宗万历年间为止,持续二百多年,几乎终有明一代。宁夏明长城始筑于成化十年(一四七四年),由河东墙、城西南墙、西关门墙、和北关门墙四大段连接而成。河东墙自今灵武市横城至花马池(今盐池县),城西南墙从双山(今中卫具境)南起至广武(今青铜峡市境),西关门墙从大坝(今青铜峡市)至三关口(今银川市西),北关门墙西起贺兰山、东到黄河。这些长城保存尚好。为防御蒙古诸部的威胁,明政府在长城沿线陆续设立九个军镇,即九边,宁夏境内就有宁夏镇(今银川市)和固原镇(今固原县)。宁夏镇管辖的长城东起花马池,西至甘肃靖远县,长六百余公里;固原镇管辖的是六盘山以北的第二道长城防御线,从今陕西靖边与榆林镇相接,西达甘肃皋兰与甘肃镇相接,约五百五十余公里,这一带长城有多重。
明长城是在总结前代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构筑起来的,因而在地形选择、材料使用、城墙构造以及工程技术等方面都有很大进步。宁夏境内的长城虽然全是土版夯筑,牢固程度不如山西以东砖石包砌的长城,但城墙也很坚固,从现残存的情况看,墙身基厚达四米,上宽一点六米,墙顶设有敌墙,通道宽一点二米,墙总高五点三米。修筑时,每版长四米,一版长的城墙即要用土八十立方米,仅以一百九十公里河东墙计算,便要用土三百八十万立方米,可以想见工程量之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