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今日事今日毕,不失信于自己。
把每天的事情完成,是对自己的承诺。
看似简单的习惯,多数人却无法做到。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在做事的起点徘徊,就是在诸多事情中焦虑。工作一拖再拖,最终一件事都没有做好。
只有遵照目标付诸行动,才能戒掉拖延,成为优秀自律的人。
《终结拖延症》一书中说:那些既拥有高超的能力,又能够对自己施以限制,高效行动、坚持不懈的人,将毫无争议地屹立于表现最优者之列。
拥有处理拖延症的高超能力,学会戒掉拖延的恶习,会提高生活质量,实现美好生活。
01
提升认知,是克服拖延的开始
培根在《习惯论》中说: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
一个人的思维能力越强,越会抓住关键问题,进行敏锐地分析和处理,并迅速付诸行动,自然会得到好结果。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约瑟夫·坎贝尔认为:事情都是环环相扣的。
改变思维会推动人的行为改变,它会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让很多事情随之产生新的变化。
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曾有很严重的拖延症。
小时候全家人一起外出,他永远是最后一个准备好的人。
上大学时,他的拖延问题依然很严重。作业拖到最后一刻完成,考试的前几天他才慌忙拿出资料来复习。
大三时他退学开发计算机软件。有时因为拖延的问题,常耽误合同时间。
但商界不比学校,他很快意识到没人愿意和极度不自律、拖延的人进行商业合作。
为了能够顺利完成合作,他下定决心改变自己的拖延。
看透拖延的结果,分清利弊,把原来的固定型思维转变到成长型思维上来,事情没有做不好的。
生活中,有些人在拖延症发生后懊悔不已,却没有办法改善。其实只要思维提升一点,意识到拖延的后果,完全可以避免懊悔的发生。
提升认知,认清目标,我们才能摆脱拖延,成为优秀自律的人。
02
转移情绪,是改变拖延的力量
亦舒说:情绪这种东西,非得严加控制不可,一味纵容地自悲自怜,便越来越消沉。
情绪可以控制人的喜乐,也可以引发生活中的各种不稳定反应。
情绪,是所有人都会遭遇的问题。
书中有一个经典案例,是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用“马和骑手”的比喻勾勒出的情绪图像。
把拖延比作战场,马是情绪,骑手是我们思维的过程。
刚开始马的感觉很好,一路勇往直前。后来马的感觉发生变化,遇到外界的危险时,它会虚惊逃跑。
当马有了自己的想法,骑手想控制马就会很难,我们的情绪正是那匹马。
心理学家认为,拖延背后的心理原因多半是负面情绪。人们在悲伤和沮丧中,拖延行为会更严重。
生活中我们常有这样的体验:
面对批评,遭到打击时,只想躲在自己的世界里,什么都不管;
面对未知的事情,会产生不可抗力的无力感,最先选择逃避;
面对希望破灭,陷在悲痛情绪里,会对其他事情漠不关心。
所有的负面情绪都是一场风暴,袭击我们生活的角落,造成事情拖延,影响我们处理问题的能力。
只有我们勇于担当,转移负面情绪,事情才有转机。
有人说:世界如一面镜子,皱眉视之,它也皱眉看你,笑着对他,它也笑着看你。
你用怎样的态度面对世界,世界将会还你同样的未来。
我们的情绪也一样,它是一把双刃剑。
不稳定的情绪会把你推向深渊,让你的生活拖延滞后。而稳定的情绪会给你力量,游刃有余地处理生活的问题。
03
果断行动,是治愈拖延的良药
英国哲学家卡莱尔说:我们的行动是唯一能够反映出我们精神面貌的镜子。
面对事情的行动能力,折射出我们看待问题的态度。
可是很多人在想与做之间犹豫,最后败给了拖延。
法国作家雨果差点因为拖延错失良机。
他曾答应为出版商写一本书。
可他是一个社交达人,每天忙着招待朋友,和朋友们纵情欢乐,正事一件没干。
书的截止时间快到了,他还一个字没写。出版商只好给他一个新的截止日期,并再三叮嘱他必须完成。
他知道自己总在拖延中徘徊,于是想了个奇葩的办法。
他把衣服脱光,让管家藏起来,只披着一条毯子写作。写着写着,他想出门了,于是东找西找把衣服找出来,这个方法只能以失败告终。
后来他又想了个绝招,把头发和胡子各剃掉一半,这下没法出门了。
最后顺利地写出了《巴黎圣母院》。
想改变现状就立即行动,动起来才能看到事情的结果。
真正优秀的人,都不会吝啬付诸行动。
莎士比亚说:我们宁愿重用一个活跃的侏儒,也不要一个贪睡的巨人。
果断地逼自己一把,付诸行动,才能在拖延中重生。
04
有人说:消极等待,无限拖延,是对生命的一种浪费。
拖延的人迟早会被别人远远地甩在身后,只有戒掉拖延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自律的人,都懂得转变思维,提升认知,拿出积极乐观的态度,用果断的用行动去打败拖延,自信地面对生活。
拖延可能是成功路上的绊脚石,也可能是片乌云掩盖你的光芒。
只有摆脱拖延,生活的路才能走得顺畅,成为优秀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