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相的人说耳垂大的人有福,是不是耳垂越大越有福?如果说健康长寿就有福,那耳朵大跟长寿有没有关系?
看过三国的朋友都熟悉刘备这个人,在很多史书中对于这位枭雄的描述是:“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这样一幅美男子形象。因此,大家觉得他很有福气,其实刘备最后死在白帝城,享年62岁,他也不算长寿。
刘备
2017年9月15日,由美国科学幽默杂志《不可思议研究年报》 (Annals of Improbable Research)评选的第26届“搞笑诺贝尔”奖如约在美国哈佛大学桑德斯剧院揭晓了。其中,解剖学奖颁给了一个中国人都特别熟悉的结论–为什么老人的耳朵大?虽然是一个搞笑诺贝尔,但真的不是故意来搞笑的,居然还真有人去做了这项研究,而且还是一个严肃认真的研究,研究结论甚至还发了高端大气的杂志上。
2017年“搞笑诺贝尔”颁奖现场
获奖者名字叫詹姆斯·西斯科,是英国全科家庭医生,因为体制不同,作为基层医生的他要管若干个签约家庭。也就是说这些家庭什么事都到他这里来看,遇到问题第一时间都找他,只有他认为需要去检测,需要去做手术的时候才再往大医院推。
为什么会开展“为什么老人的耳朵大?”这项研究?这一切要源于24年前,英国全科医生协会开了一个小型的现代学术会,主要讨论这些全科医生做什么。会议鼓励这些医生,平时看了那么多病人,也得做一点科研,希望他们能够在日常工作中推进科学研究。
针对此事,当时形成了各种争辩,有些医生认为应该做高大上的临床实验;有些医生说我可能会遇到一些罕见病例,是不是把日常工作做一些统计就可以了。到了晚宴的时候,大家还讨论不停。詹姆斯当时就提出一个有趣的话题:“能不能从大数据统计一下,经过严密的临床概率检验、假设检验去分析为什么老年人耳朵大?”
这一下把现场所有医生分为两派,一派认为确实老年人好像耳朵比较大;另一派人则表示没有这种感觉吧,至少不能确定认为老年人耳朵更大,可能是某种衰老导致一些错觉,比如说老了耳垂更下垂了,整个人也更瘦了,所以耳朵显得大。两派谁也不能说服谁,最后詹姆斯说我去做一个临床实验吧,亲自去证明这个问题。
于是,他就找了他四个相关小伙伴,在日常工作中招募志愿者,标准就是30岁以上住院进行常规手术的患者,他们首先跟患者术前进行交流,问能不能在做手术的这个过程中,顺便测一下你耳朵的长度,如果愿意的话,他们就记录这个数据,同时记录你的年龄、性别等关键信息。
开展临床研究的两年期间,一共收集了206名患者的数据,然后通过统计表进行检测检验,结果研究发现年龄与耳朵长度确实存在明确的相关关系:年纪越大,耳朵的平均长度越长。
结论还发现,人耳的平均长度是6.75厘米,患者年龄每平均增加一岁,其耳朵平均长度就会增加0.2毫米,50年以后每个人耳朵长度就增加了1厘米。所以,虽然身高停止生长了,但耳朵的软骨还在继续生长,耳朵上的肉也可能在长。
詹姆斯· 西斯科于1995年将研究成果发表在久负盛名的《英国医学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上,他也因为这项工作时隔22年后,终于在去年获得搞笑诺贝尔解剖学奖。
在另一项关于耳朵与长寿关系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对256名60~90岁的老年人和344名90~104岁的长寿老人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长寿老人组耳长平均值为男7.13厘米,女6.89厘米;60~69岁老年人组耳长平均值为男6.93厘米,女6.50厘米。显然,长寿老人组耳长平均值明显超过老年人组,在长寿老人组中耳长最长的达8.8厘米。因此,研究人员认为,耳廓长而大是长寿老人的特征之一。
然而,需要说明的是,这只是从统计学角度上发现长寿的人耳朵相对而言比较大,并不是说耳朵大的人一定能长寿。
搞笑诺贝尔奖(Ig Nobel Prizes)由美国人马克·亚伯拉罕斯创办,此人创办的名为《不可思议研究年报》(Annals of Improbable Research)的科学幽默杂志,从1991年开始,每年颁奖一次。
它不同于传统诺贝尔奖,必须颁发给对全人类做出贡献的人,而是会颁发给那些在第一眼看上去很搞笑,但是仔细一想又细思极有意思的研究。所以除了颁发物理学奖、化学、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常规奖以外,每年还有五个不定期任意学科名额,什么都行,可以荒诞不经、可以有讽刺,但是必须认认真真按照科学的方法去进行验证,而且相对来讲大家听起来还有用的一些知识和科学。
我印象最深的,有一个科学家证明,说猫其实是液体,因为猫可以进入在不同的容器,比如说在鱼缸里就是圆的,在很扁的门缝又像一张饼一样,他说猫具备液体和固体之间的状态。
2017年搞笑诺贝尔物理学奖——一只猫能否同时处于固体和液体状态?
还有,2015年的诊断医学奖,就说疑似急性阑尾炎这种人开车上高速,然后直接飙过减速带,如果患者腹痛加重的话,就可能是阑尾炎,如果不痛就一定不是阑尾炎,这变成充分因果关系了,这种方法被研究团队称为“开车诊断法”。这种诊断方法的科学性,比教科书中经典的“反跳痛”还高。
再有,2009年的医学奖,是证明掰关节响不会导致关节炎,一个美国医生对自己一只手关节掰,每天这样,掰了60年,另一个手不掰,最后证明这个谣言确实是无效的。
当年有一个著名的护肤品实验,对自己一半脸用,一半脸不用,不用的一半脸一直戴着面罩,用了十年后,把那个脸拿出去,用自己的双脸来证明,这个护肤品有多好。这种对照也是够狠的。
《英国医学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的圣诞专刊,2016年颁给了这个科研项目:医生对自己科室人员每日饮水量研究发现,医生尽管天天都在劝你喝水,实际上医生每天却不怎么喝水。所以大家不要再骂中国的医生,中国医生真的太不容易了,我知道多少外科大夫其实对自己的身体是非常不在意的。经常他要飞到当地去给病人做手术,好多人还喝了酒上飞机,我多个这样的朋友因为这个事情猝死在飞机上,或者在这个过程中产生非常严重的一些情况,所以也需要医者自医。
2017年,搞笑诺贝奖的主题是“不确定性”。 在科学中是允许悖义的,没有悖义就没有科学,如果今天大家把什么东西都定义得特别对,人类就没法进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