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兰州2月24日电 (崔琳 裴婷婷 何慧娟)在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一勺一勺搅出的荞面呱呱,被誉为“秦州第一美食”,最早出现于西汉时期,至今绵延传承2000余年,不仅承载着一座城市的记忆和生活方式,也用美食传承着一方文化。
每天深夜时分,老字号天水常记呱呱的生产车间就会灯火通明,磨浆、过滤、慢煮、搅拌……一番熟练操作后,带着诱人香气的呱呱便顺利出锅。为保证最佳口感,这些新鲜出炉的呱呱会在天亮前准时送至各个销售店铺。
“那时候纯手工边撒边搅,勺子、锅台里沸腾着的是一家子的生计。”趁着休息的间隙,常记呱呱传承人常晓旭和母亲张巧玲闲聊起来,常晓旭想把勺子放在非遗展馆里,得到了母亲的赞许。
为彰显文化记忆,常记呱呱非遗展馆正在当地西关古城筹建,而常晓旭提及的勺子,则是展馆中最具故事的“老物件”。从小的耳濡目染,让她对呱呱制作技艺烂熟于心,但每当看到奶奶用来搅呱呱的这把勺子时,她依然很有感触。
图为天水呱呱。(资料图) 天水市委宣传部供图
“勺子的底部被磨得很薄,甚至有了破损,但长辈们传承的技艺和精神却历久弥新。”常晓旭说,对于传统制作工艺的坚守,是时代赋予手工匠人的责任。为了让呱呱制作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下去,2016年她参与经营常记呱呱,成为第六代传承人。
常记呱呱最早可追溯到百年以前,20世纪70年代,常晓旭的奶奶蒋花棠靠着熟练的手工制作技艺,在马路旁摆个小摊就开张了,老人每天手里攥着的那把勺子,是全家的营生,也是特殊年代独有的美食符号。
晨光熹微,烟火气里顾客如往常般纷至沓来,一碗碗呱呱被依次调上盐、醋、蒜汁、芝麻酱、油泼辣子等调料,热气腾腾如同一座小火山般放在食客面前。多调一点味太重、少调一点太寡淡,呱呱的大小和调料的浓淡在张巧玲手中完美融合。
“一锅呱呱看起来简单,实则工序繁杂。”张巧玲介绍说,从荞麦、辣椒、芝麻等选材到制作就需20道传统工序,前后近20个小时才能完成,每一个步骤都要严格把关。
“那时候呱呱两毛钱,我们都是拿着碗去买,吃一碗能回味好长时间。”年过六旬的刘阿姨想起这些陈年往事记忆犹新。她说,儿时惦念着的一碗热辣咸香的呱呱,如今已深深刻进了全家人的味蕾。
跨越时间的轴线,呱呱在天水这座古城驻守着光阴。这碗“舌尖上的非遗”,承载的是几代人的匠心,是天水人看得见、摸得着、吃得到的时代记忆,更是浓浓的乡愁和深厚的文化根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