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作为我国一部最著名的古代兵书,在现代仍然热度不减,其应用范围已从军事到政治、经济,甚至普通人的经商办企业。其影响力已超出国界。当然,也有人认为《孙子兵法》讲的是“诡道”,做了负面的评价。但无论如何,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至今仍能流传不衰,一定具有其正面价值。那普通人从《孙子兵法》中会有启示吗?笔者从自己粗浅的感受中摘取一二。
一,若想成为胜者必须先强大自身。强大自身是胜者必备的先决条件。孙子兵法认为,战争不可以凭侥幸取胜,不能靠冒险取胜,甚至不能过分依仗所谓的将帅谋略。战争取胜最可靠的是优于对方的综合条件,最主要的是国家军队的绝对实力。
孙子兵法在衡量军事实力时说了五点:“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故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大意是说,决定战争胜负的实力要考量五点: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数’,四是’称’,五是’胜’。敌我所处地域的不同,产生双方土地幅员大小不同的’度’;敌我土地幅员大小的不同,产生了双方物质资源丰瘠不同的’量’;敌我物质资源丰瘠的不同,产生了双方兵员多寡不同的’数’;敌我兵员多寡的不同,产生军事实力强弱不同的’称’;军事实力强弱的不同,最终决定了战争由何方取胜。失败的军队较之于胜利的军队,就像’铢’和’镒’(古代重量单位,一镒等于二十四两,一两等于二十四铢)的区别一样,处于绝对的劣势。胜利者指挥军队与敌作战,就像从万丈高的山顶决开溪水一样,势不可当,这就是军事实力强大的“形”。
“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古时候所说的善于打仗的人,是战胜那些容易战胜的敌人。因此,善于打仗的人打了胜仗,既不显露出智慧的名声,也不表现为勇武的战功。但他们取得胜利,却是不会有差错的。之所以不会有差错,是由于他们的作战措施都建立在必胜的基础上,战胜那些已经处于失败地位的敌人。所以,善于打仗的人,总是确保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不放过击败敌人的机会。所以,胜利的军队总是先创造获胜的条件,然后才寻求同敌人决战;而失败的军队,却总是先盲目地同敌人交战,而后企求侥幸取胜。善于打仗的人,注意修明政治,严肃法治,所以能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宰者。
这两段话强调的实力既包括客观的更包括主观的。要想成为胜者最可靠的是首先成为强者。这里说的是国家、军队的事情,延伸到企业、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人若想有所作为,有所成就,就要不断努力,强大自身!这是正道,最可靠的正道。
二,弱者可以选择正确的谋略,避开强敌所强,谋求在局部成为强者(优势的一方),从而成为胜者。
这看起来似乎和上面有些矛盾,其实是说的一般和特殊,全局和局部的不同。弱者不是说就不能有所作为。强弱的区分是动态的,是可以转换的:全局强不代表所有的局部都强,整体弱不代表不能在局部谋得优势。战争中体现的就是避实击虚,我专其一而敌分其十之类。
1,“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用兵作战的规律就像水的流动一样,水的流动是避开高处而流向低处;作战就要避开敌人的强兵而攻击敌人的弱旅。)
2,“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进攻而必然取胜,是由于进攻敌人没有防备的地方;防守而必然能够稳固,是因为扼守的是敌人无力攻取的地方。所以,善于进攻的,能使敌人不知道如何防守;善于防守的,能使敌人不知道应该从哪里进攻。)
3,“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
(所以,要使敌人暴露形迹而我军不露出形迹,这样我军兵力就可以集中,而敌人兵力却不得不分散。我军的兵力集中在一处,敌人的兵力分散在十处,因此我军就能以十倍于敌的兵力进攻敌人了,从而形成我众而敌寡的有利形势。能做到集中优势兵力攻击处于劣势的敌人,那么同我军作战的敌人也就难有作为了。)
这就是集中优势兵力专攻敌人的薄弱之点,变整体弱为局部强,这是《孙子兵法》里极为卓越的理论之一。哪怕整体实力不如敌人,也可以设法在局部优于敌人,从而以弱胜强。
人也是如此,作为普通人,可能在总体方面不如别人,但可以集中精力,扬长避短,在某一项或几项学有专长。从而成为强者,成为人生的赢家。
……
《孙子兵法》是一部兵书,也是研究人性和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的书,因此涵盖范围很广,认真读起来确实会有很多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