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分离焦虑症,一些家长再熟悉不过。那么,什么是分离焦虑症呢?分离焦虑症指儿童与其依恋对象分离时产生的过度焦虑情绪 。其主要表现为:与依恋对象分离时或分离后出现过度的情绪反应,如烦躁不安、哭喊、发脾气、痛苦、淡漠或社会性退缩。因不愿离开依恋对象而不想上幼儿园或拒绝上学。
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通过观察把婴儿的分离焦虑分为三个阶段:
1、反抗阶段——嚎陶大哭,又踢又闹;
2、失望阶段——仍然哭泣,断断续续,动作的吵闹减少,不理睬他人,表情迟钝;
3、超脱阶段——接受外人的照料,开始正常的活动,如吃东西,玩玩具,看见爸爸妈妈时又会出现悲伤。
那么,分离焦虑是如何产生的呢?
第一,家长常以“以怕养乖”,会使幼儿产生莫名的担心。处于学龄前阶段的儿童的恐惧心和好奇心开始萌芽。幼儿在这个时期悄悄产生想想的恐惧心。大人开玩笑的话或者为了让幼儿听话而说的“狼来了”“鬼来抓你”等话,都会成为使幼儿恐惧的原因。另外,学龄前儿童是好奇心最旺盛的。幼儿对一切充满好奇,什么东西都喜欢用手摸一摸,碰一碰。他们会撕破纸张或乱涂乱画等行为来满足自己的探索欲。如果家长说出“不许撕”、“不许乱画”、“不许跳”等命令性的词语来制止幼儿的话,他们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变得谨小慎微。但是什么都满足也是会出问题的,所以说,这个时期要分出能满足探索欲的场所和禁区是很重要的。
第二,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和保护,就会使幼儿成为依赖性强,独立性差;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差的孩子。对幼儿提出的条件说一不二,除了天上的星星月亮不能摘,恨不得把所有孩子想要的都给他们。在电视剧《虎妈猫爸》中,倩倩奶奶的人物性格表现得尤为明显。倩倩因为爷爷奶奶过分的溺爱和保护,也使倩倩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养出了“公主病”。所以说,过分的溺爱和保护必然会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