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剧《狂飙》2月1日收官,舆论对其的热议可以说与其收视、口碑一样,都在一路“狂飙”。这部由中央政法委宣传教育局、中央政法委政法综治信息中心指导,张译、张颂文领衔主演的“扫黑剧”,俨然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开年第一爆剧。央视首播当日收视破2,网络平台单日播放量也突破2亿,而剧集在豆瓣的评分更是“高开疯走”,在其收官之时已经破9,超过62%的人给出5星好评。
上一次如此举国热议一部剧,可能还是几年前的《人民的名义》,而在其收官之际探讨《狂飙》收视与口碑一路“狂飙”的因由,更是要看到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扫黑剧集之所以成功,不仅仅在于其藉由短视频平台屡屡刷屏的经典台词、热门剧情,更在于作品足够扎实、真实的现实投射。
电视剧《狂飙》海报。
真正的“艺术来源于生活”,一定会有无数身在生活之中的普通人,用收视和口碑来为其投票、背书。
一直都颇为苛刻的豆瓣网友评分,也可以因《狂飙》剧情、质量的“不烂尾”而逆势飙升,一来要得益于“同行衬托”,观众对其他剧集制作质量、水平的失望,在《狂飙》中有某种“报复性”的反馈;二来按照网友的说法,本剧几乎可以用“全员演技在线”来评价,从张译、张颂文、倪大红、“育良书记”“达康书记”等一众“老戏骨”的同剧飙戏,看到影视剧久违的专业表现,从剧集对现实生活细节的高精度还原,也可以看到《狂飙》剧组整体的敬业与严谨。
甚至是南方网友对“吃肠粉为什么不加酱油”“年三十送饺子”等剧情细节的吐槽,也说明了一部剧在观众心中的“爱之深,责之切”。包括从一些观众对反派角色高启强的追捧,更可以说是大家对本剧不脸谱化塑造人物的高度认可。《狂飙》在广东江门取景拍摄,新会、台山、开平的很多岭南社会风貌在剧中比比皆是,包括“建议查查张颂文,不像是演的”对演员的不吝褒奖,张颂文的经典“粤普”也在本剧高频露出,《狂飙》的广东味这么足,让观众入戏这么深,可以说与粤港澳大湾区诸多艺术作品长久以来对国内影视受众的影响不无关系。
《狂飙》的收视、口碑都能一路“狂飙”“疯涨”,当然不只是频繁输出的经典台词、热门剧情可以借助短视频平台引流、刷榜,重要的还有作品本身足够扎实,演员足够敬业,剧集制作足够精良,使得第一波网络传播之后的“自来水”越来越多。一部爆款剧能如此不被埋没地寻找到它的受众和被认可,也在于剧集对于社会现实的观照,看剧的人在剧情中可以隐约循到普通人的周遭生活、公共处境,这也是“扫黑剧”之所以被认为尺度够大、直戳人心的另一重社会层面解释。不停有观众、媒体在寻找剧中人物的现实原型,无论是大案里一度横行的涉黑主角,还是警界一夜白头的太多平凡英雄,都说明本剧有着强烈的现实观照,普通鱼贩的被欺侮直至黑化,基层官员的被围猎与无能为力,这些通过影视剧艺术再现的扫黑大案情节,都有无数现实原型做依据,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扫黑除恶转入常态化的必要与迫切。
剧中人物“安欣”最开始一句半调侃的话令人深思,“我相信他们肯定会放出一批,放出一批之后,咱们就抓一批判一批,肯定是有效的。反正走了以后,雨后春笋……”,而对于“他们”这一破坏地方施政土壤的监督、查处和约束,则无疑是剧情之外所应当追问和深思的。地方权力运行的土壤是否健康、监督制约的机制是否有效有力,绝非空洞的理论铺陈,而直接关系到类似《狂飙》剧情所呈现出的地方治理处境能否得到彻底的改善。“谁来监督一把手”的问题,扫黑除恶查不出“保护伞”的问题,这些在剧中可能就是一闪而过的剧情,却都可以投射到剧外更深远的地方。
公平与正义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是一部扫黑剧收官就能尘埃落定的,改良地方权力运行土壤,确保反腐、扫黑的个案成果能给地方治理更多制度性的推动,不让某些领域、某个部门不停地“前腐后继”,需要权力运行和监督机制的不断完善和真正激活,更需要《狂飙》剧热播之外,越来越多的人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热情、监督勇气也能同样“狂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