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注重馈赠之礼,受人恩惠要送礼,婚丧嫁娶要送礼,逢年过节更是少不了送礼。
人们以物寄情、以物达意,以物增进彼此间的关系。
所谓“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这种你来我往的馈赠行为,成为了中国人约定俗成的传统礼节。
作为传统节日之首的春节,古人更是讲究颇多。《马可波罗游记》写道古代春节这一天,所有的贵族、王侯和平民都互相赠送礼物,并欢天喜地的互相祝贺:“敬祝一年中万事如意,百福骈降。”
“送礼”这一习俗流传至今,我们仍旧在继续发扬。
古人流行的春节礼物,一部分被时代淘汰了,一部分被人们完美继承了下来,有的也许你我还在送!
送五辛盘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道:“五辛菜,乃元日、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春之意。”
三国时期,每逢大年初一,家家户户都会准备葱、大蒜、韭菜、油菜、香菜等五种味道辛辣的蔬菜,制成“五辛盘”送给亲友食用。
一来可以发五脏之气,有益健康;二来,“辛”与“新”谐音,有着辞旧迎新的美好寓意。
送五辛盘是当时非常流行的一种过年礼。
到了宋朝,“五辛盘”逐渐发展为了“年盘”,食物也从辛辣之物改为了酒肉菜肴。一进入腊月,路上随处可见挑担送“年盘”的人。
后来,人们又流行起了吃春饼,春卷。就连皇帝也很喜欢这种食物,常常学习民俗,将春饼赏赐给朝中百官。
送酒
对于有着3000多年酿酒文化的中国来说,逢年过节的礼品名单上,必然少不了酒的身影。
不过相对于今天的各类高档名酒来说,古人送酒并不注重价格,只是为了表达一份心意,传递一份美好的祝愿。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这首著名的春节诗,不仅生动地展现了春节人们除旧迎新的热闹景象,还提到了古代非常著名的一种酒——屠苏酒。
有一种说法是,屠苏酒本是汉末名医华佗制作而成的药酒,具有强身健体、防治瘟疫的功效。因在一种叫屠苏的茅草屋中制成,得名屠苏酒。后由唐代名医孙思邈流传开来。
自唐代开始,人们就有了春节送屠苏酒,大年初一喝屠苏酒的习俗,这个习俗一直流传了千年。
直到今天,每逢新春佳节,走亲串友的时候,带上一两瓶美酒总是不会出错。
送鹿肉
满族有游牧狩猎的传统,因此满族人很喜爱吃鹿肉。
清朝时期,每逢过年,皇帝都会赏赐大臣一块鹿肉,并会在鹿肉上写“福”、“寿”二字,谐音“福禄寿”,以求讨个好彩头。
如今鹿已经被列为了国家保护动物,送鹿肉自然不能实现。
送拜年贴
自唐朝开始,文人之间就流行起了一种叫做“拜年贴”的礼物。
“贴”最初是师生间相互了解的一种小册子,后来小册子逐渐被运用到各种节日中,逐渐形成了“拜年贴”的习俗。
春节时间较短,对于交际广泛的人来说,联络感情十分必要,但无奈于分身乏术。他们就会在拜年贴上写上吉利祝福之语,来表达对亲友的问候。
时至今日,人们仍保留着这种送拜年贴的习俗,不过大部分拜年贴已经换成了短信、网络的形式。
虽然与传统的形式有所不同,但整体而言中华传统文化还是得到了很好的一脉相承。
送晚辈压岁钱
压岁钱的由来已久,最早的压岁钱出自汉代。最初的压岁钱并不是真的货币,而是造型别致、寓意吉祥的一种“花钱”。
其实,压岁钱最初的时候叫做“厌(yā,通压)胜钱”。所谓的“厌胜”是古代方士的一种巫术,据说能降服鬼怪。
古人笃信钱币有厌胜功能,于是就民间的人们就仿照钱币的形状,铸造专门用于佩戴的厌胜钱,正面铸以文字、吉祥语,背面铸有龙凤、龟蛇等图案,以求趋吉辟邪。
过年的时候,长辈都会给儿孙准备压胜钱,希望他们健康成长,祛病除灾,平安度过新的一岁。
今天,我们依旧保留了这项传统的习俗,不过由原来专门制作的厌胜钱改为了正常的纸币。一些富裕的人家,一般都是“以百为数”,寓意长命百岁。因此,有的人们也会将压岁钱称作百岁钱。
值得一提的是,压岁钱本身就是长辈对孩子的祈望,多少无伤大雅,不必盲目攀比,更不能伤了新春和气。
从古人春节送出的礼物清单可以看出,从古至今,人们过年送礼追求的从来不是礼品金额贵贱,而是一个好的寓意。
礼物的意义在于“礼”,而不在“物”。因此,过年送礼,不求多贵重,但一定要包含自己的一份心意。只要情谊真诚,心意到位就可以了。
几千年的历史时光中,华夏大地在人们的欢庆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节。我们与古人虽然相隔千年时光,但大家都秉承着共同的心愿:新的一年,阖家团圆,幸福安康。年年岁岁节相似,岁岁年年情更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