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为了学生 ——记凤阳中心学校校长袁海贵

教育是什么?教育需要什么?怎样做好教育?这是凤阳中心学校校长袁海贵从事教育工作30年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中心小学校长——袁海贵

一切为了学生 ——记凤阳中心学校校长袁海贵

出生于1969年的袁海贵自1992年毕业于新余高专后分配至杨桥初中当老师,在杨桥初中一待就是十八年,2010年分宜县撤乡镇初中并入县城后在分宜六中教书,2014年5月任新址中心学校校长,2017年8月至今任凤阳镇中心学校校长。教书育人是他做了一辈子的本职工作,怎样干好这份工作,怎样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怎样不枉费一个教师的称呼,袁海贵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教育需要安静

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所说的“教育不能折腾”的理念是袁海贵一直所信奉的。在袁海贵看来,选择了当老师,就是选择了一份责任,一份操守,一份信仰。老师这份职业,它不同于一般的职业,传道授业解惑,它承担的是教书育人的责任,它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教师所面对的是是一个个能时刻被他们影响的直至改变一生的活生生的个体,是一群群最有希望最有前途最具活力的新生力量。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容不下丝毫的浮躁,文化需要沉淀,教育同样需要沉淀。古往今来,赞美老师的话语不胜其数,时代发展到今天,社会在快速发展变化,热闹喧嚣,老师更是需要保持“安静”,这是面对社会上各种挑战各种诱惑不急不躁的“安静”,是能驾驭住学生能说服得了家长不卑不亢的“安静”,是内心能抵抗千军万马始终淡定从容的“安静”。安静下来,才能一心一意面对学生,才能心无旁鹭搞好教育,才能坚守初心,不负使命。

教育需要温度

教育是理性的,同时需要感性来滋养,袁海贵始终都觉得,有灵魂的教育,有前途的教育,是要有温度的教育。这种温度是来自于家长和学生之间,是来自于学生和老师之间,是来自于学校和社会之间。节假日休息时间的家访袁海贵一做就是18年,问问孩子在家情况,了解孩子平时生活习性,简简单单的几句话,一下子拉近了学校和家长的距离,架起了家校沟通的桥梁,让家长更会重视孩子的教育,更会倾听老师和学生的心声,通过家访,老师会更立体更全方位了解学生,能更有针对性更准确的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家访的意义还远不止于此,它能让家长和孩子体验到学校的“温度”。毕业于杨桥中学的胡根云至今还记得袁老师带着班长和几个平时跟他关系比较要好的同学来到他家劝学的场景,“你不去读书你以后怎么办呢?”袁海贵带着关心带着责备带着心疼的眼神在他脑海里久久挥散不去,以至成年以后每每想起不免动容。培养一个有温度的人,做有温度的教育,这是袁海贵一直在努力做的。

教育需要情怀

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牵引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教育是一种情怀,教育需要一种情怀,一种一切以孩子发展和进步为己任的情怀。让孩子走出教室,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注重身体的健康,帮助孩子全面发展。正是这样一种动力的驱使,袁海贵开始了为期7年的免费训练学生踢足球。早上六点半开始给学生训练踢足球到八点半上课时间,下午放学后再进行一个半小时的足球运动时间,这样的一件小事袁海贵做了7年,说难吗?好像不难,说容易吗?又好像非常不容易。正是由于他的这份情怀,450余人的凤阳中心学校有200余名学生参加过足球训练,多次组织带队在市县足球比赛取得可喜成绩,这里有着分宜第一支女子校园足球队,走出了三名U12市女足队员,还组建了残疾特殊学生足球队。正是有了这样一种情怀,让孩子的脸上有了更多笑容与欢乐,正是有了这样一种情怀,让孩子多了一份自尊和自信。

教育需要安静,教育需要温度,教育需要情怀,教育的概念太广太泛。“一切为了学生,我只是做到一个教师该做的。”袁海贵只是重复这样一句话,或许,正是这样的一份责任,一份坚守,一份信仰,成为了他一生的指航。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6345@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03-17 10:15:05
下一篇 2022-03-17 10:15:08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