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分享东汉思想家、文学批评家王充的故事,他经过30年艰苦努力所著的代表作品《论衡》,被称为是古代一部不朽的唯物主义的哲学文献。但是却遭到后来的统治者及学术权威们的抨击。
王充
下面就来说说《论衡》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以及为何会受到权威们的抨击。
一、家贫好学,政见不同,罢官还家著述
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年(公元27年),王充出生在会稽上虞(今属浙江绍兴)。家境相当贫寒,甚至“贫无供养“,但是他自幼聪明好学,起初在家接受认字写字教育的时候,就有成年人的气派;后来进书馆学习,书馆里一百多人中只有他从来没有什么过失,书法也日益进步。
在学完识字课程后,王充离开教写字的老师,去学习《论语》《尚书》,他过目成诵,每天能背诵一千字。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王充先后在上虞县、都尉府任过掾功曹;后来又在会稽太守府任掾五官功曹行事(都是小官)。因为多次与上级意见不合而辞职。在家隐退闲居时,曾创作《讥俗节义》12篇。又尝试思考人君政务,而创作了《政务》之书。
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后,王充到京师洛阳太学学习,拜班彪为师。他博览群书而不拘泥于段落章句,由于家贫无书,经常因无钱买书到书店里去读书,看过的书都能记在脑中,往往引起书店老板的反感(光看不买),因此他通晓众多流派的学说。
《论衡》作者王充
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后,已经博览群书的王充回到家乡,一边在家开馆教授生徒,一边开始勤奋著述。他还喜好与同道者论辩,开始大家都好似他是诡辩,但最终还是他确有实理。王充一生撰写了《论衡》、《讥俗节义》、《政务》、《养性》四部著作,其中花费近30年时间著述的《论衡》一书流传至今。
二、《论衡》创作背景及主要内容
王充所处的东汉前期,正是迷信神学泛滥的时期,他勇敢地冲破了统治阶级的思想禁锢,对当时的神学进行了激烈的批评,他的代表作品《论衡》,就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
汉代时期的神学,鼓吹天是至高无上的神,象人一样具有感情和意志,大肆宣扬君权神授和“天人相与”的天人感应说。说什么“天子受命于天”、“承天意以从事”;天神能赏善罚恶,君主的喜怒、操行好坏都会感动天神做出相应的报答,而自然界的变异和灾害正是天神对君主的警告和惩罚。
《论衡》一书,首先破除了当时社会上这种对天神的迷信。书中针锋相对地指出:天是自然,而不是神。王充说,天和地一样,是客观存在的平正无边的物资实体,它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日月星辰也都是自然物资,“系于天,随四时转行”。他还指出,天和人不一样,没有口目,没有欲望,没有意识。人和万物都是自然形成的,并没有什么东西在主宰着他们。
《论衡》书籍
王充在书中否定君权神授,他说:“人,物也,虽贵为王侯,终不异于物。”指出帝王也是人生的,不是什么天神用“奇吉之物”产生的后代。他为此还讽刺汉高祖刘邦是其母与龙交配而生出来的龙子传说,根据“子性类父”的常识指出,如果刘邦是龙子,传说龙能腾云驾雾,难道刘邦也能腾云驾雾吗?
对于汉代宣扬的天人感应说,王充也进行了一一驳斥,他指出,出现的某些灾异是因为自然界的变化有一定规律的,他以“雷击杀人”为例,指出雷不过是一种火,也是一种自然现象,是阴阳二气相激而成的,人被雷劈死,完全是一种偶然现象,并非天神发怒,有意惩罚有过失的人。
王充在《论衡》一书中,还破除了对鬼神及其禁忌的迷信。因为他生活的时代,各种鬼神迷信泛滥,因此,王充对“人死为鬼”的谬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指出:“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人之死,犹火之灭也,火灭而耀不照,人死而知不惠。”
王充为此风趣地说,从古到今,死者亿万,大大超过了现在活着的人,如果人死为鬼,那么,道路上岂不是一步一鬼了吗?他认为人是由阴阳二气构成的,“阴气主为骨肉,阳气主为精神”,“精神本以血气为主,血气常附形体”,二者不可分离。
王充的《论衡》
王充精辟地指出:“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也就是说,精神是不能离开人的形体而存在,世间根本不存在死人的灵魂,至于有人声称见到了鬼,其实是人的恐惧心理造成的,所见的“鬼”,只不过是一种幻觉罢了。
王充在《论衡》一书中,还否定了圣人“神而先知”、“圣贤所言皆无非”之说。因为汉代的神学极力推崇古时候的圣人,说圣人是天神生的,“能知天地鬼神”、“人事成败”和“古往今来”。王充作为知识分子,当然也承认孔子是圣人,并且也不反对孔子所提倡的封建伦理道德。
但是,王充批评了圣人“前知千岁,后知万岁。有独见之明,独听之聪。事来则名,不学自知,不问自晓”的所谓先验论。他认为圣人是比一般人聪明些,而聪明又是来自学习。“不学自知,不问自晓”的人是根本不存在的。圣人要认识事物,也必须靠感官与外界事物接触,也要靠实际经验。
王充敢于批评圣人,敢于讲圣人没有说过的话,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王充还批评了厚古薄今的历史观,鲜明地指出了“周不如汉”,“汉在百代之上”的进步历史观。
三、统治者及学术权威们抨击的原因
由于王充《论衡》中的主要思想触及到封建统治者、以及儒家学者们的神经,所以遭到了他们的无情抨击,清朝皇帝乾隆读了《论衡》之后,认为它“背经离道”,“非圣无法”;北宋学者吕南公、南宋进士高似孙等对《论衡》及王充本人也都颇有微词。
国学经典导读《论衡》
这是因为王充哲学是中古思想的一大转机。他在破坏的方面打倒迷信的儒教,扫除西汉的乌烟瘴气,替东汉以后的思想打开一条大路。(胡适《王充的论衡》)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王充不信天神、不信鬼神、不做圣人之言的奴隶,他用唯物主义的无神论思想比较全面而系统地批判了汉代占统治地位的唯心主义。
因此说:《论衡》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思想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不朽的唯物主义的哲学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