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首席评论员 沈彬
“药品拆零销售”不仅是合法的,而且是药品监管部门的强制要求。
针对目前布洛芬及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品较为紧缺的局面,不少地方提出了药品“拆零销售”的应对之举。
2022年12月19日,南京,一家药店售卖退烧药布洛芬的公示牌。人民视觉 图
12月19日,北京市药监局副局长王厚廷表示,对于投放至药店的大包装退烧药严格要求按需拆零销售。珠海市市场监管局决定自12月20日起,在市内约500多家零售药店持续供应退热类药品作拆零销售要求,市民在指定药店凭身份证线下购买,购买时需登记身份信息,以便查询。
在目前形势之下,对紧俏药品“拆零销售”,事实上是对药品的一种限购措施,避免药品被囤积,缓和紧张的供需关系。但是,药品“拆零销售”这种“回忆感满满”的销售方式回归,还是让人有一些不太适应。拆包装销售药品合法吗?
药品拆零销售的方式,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经广泛存在于医院和药店中,白色或者棕灰色的小纸袋里面倒出几枚药片,是童年记忆的一部分。之后,这就几乎绝迹了,眼见着药品包装越来越大,越卖越贵。能不能按需购药,“吃多少买多少”,而不是必须买买一整盒、一整瓶?
其实,“药品拆零销售”不仅是合法的,而且是药品监管部门的强制要求。从2000年至今,国家曾经多次修订《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其中都明确规定药品零售操作应当包括“药品拆零销售”。药品零售的营业场所应当具备“药品拆零销售所需的调配工具、包装用品”。
但在市场上,“药品拆零销售”却一直不招待见。2020年10月,央视就报道过《“吃多少买多少” 拆零药销售难 药品能否按需索取?》,几乎没有药店主动提供这样的服务,而药店里按照规范必须设置的“药品拆零”的专柜和设施,成了应付上级考核的摆设。所以普通人的感受就是,很多年没有见到过药品拆零销售,甚至在药店询问药品是否能够拆零销售,也会被认为“没事找事”。
“药品拆零销售”遇冷,有多方面的原因。从药店方面来说,药品拆零销售,本身就是在降低自身的销售额和利润,而且,药品拆零过程有严格的规范,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用药安全问题,成本不低,风险更大。此外,一旦药品预包装拆开,不能保证所有药品都能卖出去,对于药店来说就是损失。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目前已经形成了对预包装药品的消费习惯,一旦药品被拆零,反而担心药品的来路不明安全问题。
长期以来,因为消费者的不习惯,因为药店没有动力去推动“药品拆零销售”,认为是自找麻烦、自降利润,所以这项业务在药店几乎绝迹。
这次退烧药“拆零销售”救急,的确是一个契机,能否借此让“药品拆零销售”正式回归,成为一项药店的日常性业务?这对于解决药品浪费、减轻医药负担、缓解囤药焦虑,有着深远意义。
从医保角度来说,“药品拆零销售”不影响药品的医保结算,因为“国采”就是按照片或板计价的,所以,拆零销售不会影响医保报销。从病患教育的角度来说,也需要卫生行政部门多做正面宣传,为“药品拆零销售”正名,让公众重新接受“小包装”。从价格的角度来说,对于药品包装拆开之后的必然损耗,应该通过合理的溢价填平药店的损失,让药店有动力拆零。
“药品拆零销售”是一项传统的利民便民的业务,并且也是国家明确的药店的合法业务,只是药店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没有动力坚持这种“自找麻烦”的业务,希望这次的退烧药供应紧张能促进药品“吃多少买多少”正式回归。
本期资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