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份是高中生的高考季,也是大学生的求职季。对于他们来说,接下来的关键选择都绕不开就业这个话题。6月10日,麦可思研究院在京发布《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2018届大学毕业生(包括本科毕业生、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为91.5%,虽较过去几年略有下降,但整体就业状况良好,毕业生待就业的压力稳定。
资料图片对于求职毕业生感到“就业难”的问题,麦可思研究院副院长马妍向南都记者表示,求职毕业生感受到的“就业难”,不是找不到一份工作,而是不易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就业难’问题在于就业期待与就业需求匹配困难,而不是就业率低,报告显示半年内比较高的离职率,其实就反映了就业匹配难的问题。”她说。
报告显示,2018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1.5%,略低于2017届的91.9%,同时,我国大学毕业生待就业压力保持稳定。
具体来看,2018届本科毕业生待就业比例为4.2%,较2014届(4.5%)略有下降,也低于前年;2018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待就业比例为7.5%,较2014届(8.1%)低0.6个百分点,与前年持平。
2018年我国普通本专科毕业生高达753万,而同时受国际贸易摩擦与国内经济下行等因素影响,就业面临较多挑战。然而去年我国大学毕业生待就业压力却没有增加,这是为什么?
南都记者注意到,2018届本科毕业生中“受雇工作”的比例(73.6%)已连续五届下降,“自主创业”的比例也略有下降。相反,“国内外读研”(16.8%)及“准备考研”(3.3%)的比例较2014届分别增长3.2个、1.4个百分点。
类似现象也发生在高职高专毕业生中,如2018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受雇工作”、“自主创业”比例均有下降,而“读本科”的比例(6.3%)连续五届上升,较2014届增长2.1个百分点。
也就是说,近几届大学毕业生继续读研、升本的深造意愿不断增强,这种深造的分流作用,使待就业压力保持了平稳。
那么这部分选择深造的毕业生最终是否成功升学或就业了呢?报告跟踪调研发现,以本科毕业生为例,毕业3年内有半数成功考取了研究生,而没有考取的则大部分流向了就业市场。报告指出,研究生的扩招对于缓解本科生就业压力起到了比较明显的作用,不过还需要跟踪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
虽然数据显示近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很高,且待就业压力连续下降,但为什么大学生还是每年都认为当年是“最难就业年”呢?
对此,麦可思研究院副院长马妍向南都记者表示,求职毕业生感受到的“就业难”,不是找不到一份工作,而是不易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就业难’问题在于就业期待与就业需求匹配困难,而不是就业率低,报告显示半年内比较高的离职率,其实就反映了就业匹配难的问题。”她说。
马妍表示,衡量一座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主要看其对外省毕业生的吸引力大小。报告据此发现,“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人才吸引力已经连续5年下降,而杭州、南京、成都等10个“新一线”城市却愈发吸引大学毕业生前来就业。
以本科毕业生为例,近年来本科毕业生在“北上广深”就业的比例从2014届的25%,下降到了2018届的21%;在“新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从2014届的22%,上升到了2018届的26%。
报告还发现刚毕业时在“北上广深”就业的毕业生中,三年内离开的比例从2011届的18%上升到了2015届的24%,其中近四成流向“新一线”城市。
在“新一线”城市就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中,外省籍毕业生占比从2014届的27.9%上升到了2018届的37.3%。其中在杭州就业的本科毕业生中外省籍占比(60%)最高,其次为天津(58%),均超过一线城市中的广州(45%),说明其更具有人才吸引力。
2017年初以来,国内各大城市掀起“抢人”大战,突显了各大城市的人才焦虑。各大城市敞开大门,让毕业生在传统一线城市之外有了更多选择。“‘新一线’城市相对来说有更加宽松的户籍政策,同时生活成本相对可以接受,在这种情况下,会有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流向‘新一线’城市去就业。”马妍说。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新一线”城市为地处中西部的国家中心城市,如成都、武汉、郑州、西安等。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这些城市在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毕业生就业向中西部的下沉。
民营企业正日益成为雇佣大学生的主力军。报告发现,本科毕业生中,2014届到2018届在民营企业就业的比例从50%上升到54%,与此同时,在国有企业就业的比例从23%下降到19%,在中外合资/外资/独资企业就业的比例从11%下降到7%。
高职高专毕业生中,2014届到2018届在民营企业就业的比例从65%上升到68%,而在国有企业就业的比例从18%下降到15%,在中外合资/外资/独资企业就业的比例从9%下降到6%。
民企雇佣毕业生比例持续增长,反映出民营经济在带动就业增长方面的重要作用。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员姜大源表示,高职高专的学生更多是在民营企业就业,在民营企业创业创新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未来应该重视民营企业对吸纳就业的作用。
报告也指出,民营企业是吸纳高职高专毕业生留在本地就业的重要载体。随着中西部地区“新一线”城市的不断发展,当地民营企业经济将进一步活跃,从而将更多毕业生留在当地就业,中西部地区高职高专毕业生对地方经济的服务贡献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这部分人群未来的就业情况受到业界关注。
马妍向南都记者表示,高职扩招有利于提升劳动力质量,填补高技能人才缺口,优化人才结构,对于产业升级起到积极作用。不过,她建议高职高专院校要持续跟踪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特别需要关注的是扩招带来的社会生源(农民工、退伍军人、下岗职工等)的就业状况和培养质量,例如三年的高职教育能否为他们带来就业质量上的明显提升。”她说。
据了解,划分绿牌专业与红牌专业,是评价某专业发展前景、市场需求的一种方式,其标准有就业率、薪资、就业满意度等。其中绿牌专业属于需求增长型专业,而红牌专业往往失业率较大,当然也因各省区、各高校的具体供需情况而有差别。
该报告为准大学生提供了专业预警,从本科和高职高专两方面分别列出绿牌专业和红牌专业——
2019年本科“绿牌专业”包括:信息安全、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数字媒体技术、通信工程、数字媒体艺术。其中,信息安全、软件工程、网络工程、通信工程、数字媒体艺术连续三届绿牌。
2019年本科就业红牌专业包括:绘画、历史学、应用心理学、音乐表演、化学、法学。其中,历史学、音乐表演、法学连续三届红牌。
2019年高职高专就业绿牌专业包括:电气化铁道技术、社会体育、软件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发电厂及电力系统、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其中,电气化铁道技术、软件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连续三届绿牌。
2019年高职高专就业红牌专业包括:语文教育、英语教育、法律事务、汉语、初等教育。其中,语文教育、法律事务、初等教育连续三届红牌。
关于收入情况,报告显示2018届大学毕业生月入4624元,比2017届(4317元)增长了307元,比2016届(3988元)增长了636元。其中,2018届本科毕业生的月收入为5135元,高职高专毕业生的月收入4112元。
从近三届的趋势可以看出,应届大学毕业生月收入呈现上升趋势。2018届大学毕业生月收入高于城镇居民2018年月均可支配收入(3271元)。
哪些专业收入最高?2018届本科毕业生中,月收入最高的学科门类是工学(5485元),最低的是历史学(4348元)。2018届高职高专毕业生中,月收入最高的专业大类是交通运输大类(4691元),最低的是文化教育大类(3621元)。
在本科主要专业中,从事IT类职业的本科毕业生月收入较高。如信息安全(6972元)、软件工程(6733元)、网络工程(6597元)。
在高职高专主要专业中,2018届毕业生月收入较高的是空中乘务(5503元)、铁道工程技术(5186元)、软件技术(4995元)。
采写:南都见习记者 胡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