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以来,多地政府发放消费券以刺激经济。过去国内未像现时般大规模发放过消费券,其实践情况、发挥效果、政策改进方向等被各界关注。5月15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发布报告认为,消费券对交易笔数和金额的拉动效果明显,亦保护了企业。
报告称,经济水平发达、第三产业占比较高、财政自给率较高的地区倾向于发消费券。而影响未发消费券城市的主因是“心有余而财不足”。报告建议,尽快加大消费券发放力度,可出台更大范围甚至全国性消费券发放政策,鼓励各地政府增加消费券发放金额。
报告还指,消费券摇号发放、定向低收入人群、多平台参与更易于刺激消费。报告称总体而言消费券对低收入群体支持的金额不足,建议加大对低收入人群的定向扶持。
贵州:派发消费券,复苏旅游业。新华社 图
93%消费券定向发放餐饮行业
消费券,一个曾对普通国人较陌生的事物,已成为疫情以来国内多地政府采用的刺激手段。据商务部数据,截至5月8日,全国有28个省市、170多个地市累计发放消费券190多亿元。
据悉,2008年金融危机后,杭州、成都、广州等个别城市曾发放过消费券,但远没有像今天这般庞大的规模,对许多地区政府而言都在“摸着石头过河”。而且,“因省施策”或是“因城施策”的消费券在各地发放和使用的规则大多不同,这带来问题:消费券究竟有用吗?政策应该如何改进?
5月15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朗润·格政讲座发布了《消费券的中国实践》研究报告,对上述问题作出了分析。
报告对各地发放消费券的基本特征作出归纳。从分布地区来看,发放消费券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
此外,定向发放消费券的城市占69%,指定的行业有重度依赖线下消费和需要较快的资金周转两个特征。具体从覆盖的行业来看,餐饮占93%,文化旅游占64%,超市占55%,百货占61%。
从覆盖人群来看,消费券发放以本地居民为主。在本地居民内部,不定向人群是主流(83%),仅有武汉、南京、杭州等城市定向发放消费券给低收入人群,且金额较低。
在发放渠道方面,所有城市均通过线上发放,也有个别城市增设线下发放渠道。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沈艳认为,中国在全球领先的数字支付为线上发放消费券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设施支持。
值得关注的是,有75%的城市选择单平台发放,地方政府仅与支付宝、腾讯、美团等一家平台合作。
报告指出,消费券还具有快速、小额等特征。88%限期在一个月以内消费,三分之一限期在7天以内,优惠力度大部分在7折左右。
未发消费券主因是地方财力不足
除了归纳目前各地发放消费券的特征,报告还回答了核心的问题——消费券有用吗?
报告给出了肯定的答案。报告指,发放消费券的行业比未发放的行业恢复快,在 3-4 月间,发放消费券行业支付笔数反弹幅度是未发放行业的3.11倍,发放消费券行业支付金额反弹幅度是未受发放行业的5.15倍;发券地区消费券支持行业比未发券地区同行业业务恢复快,消费券总支付笔数比未发券地区高出4个百分点,根据消费券支持行业在全行业支付笔数的比重,可以推算出在发放消费券后一个月内,消费券地区受支持行业的支付笔数比未发放地区同行业高约25%。
报告认为,消费券保企业作用明显,第三产业占比高的地区,发放消费券显著增加了交易的活跃程度。消费券亦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低收入家庭。“消费券活跃了市场,刺激了经济,产生了比较好的效果。”沈艳称。
而就发放金额而言,研究团队认为总金额太少,目前未发现统计显著性。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呼吁,应加大消费券的发放力度。
什么样的地方政府更倾向于发消费券?报告认为,经济水平比较发达、第三产业占比较高、财政自给率较高的地区倾向于发消费券。报告分析,影响未发放消费券地区的主因是地方财政实力不足,而非“担心发消费券没有作用”。经模拟,未发消费券的城市发放消费券后,也会出现在统计上显著的交易笔数增加。
报告还指,消费券摇号发放、定向低收入人群、多平台参与更易于刺激消费。
建议加大对低收入人群定向扶持
基于上述特征和问题,报告建议,尽快加大发放消费券的力度,出台更大范围甚至全国性消费券发放政策,鼓励各地政府增加消费券发放金额。对自身财力不足的地方政府,报告建议可以允许政府负债率上升,或是由中央政府增加转移支付。
报告亦建议,消费券要加大对低收入人群的定向扶持。报告认为,现有消费券发放金额少,但已经可以看到正向作用。对低收入人群定向发放消费券也有利于脱贫攻坚战如期完成。
报告还给出建议,利用数字技术精准定位行业与人群,确保消费券发放透明、公正、高效。沈艳认为,数字技术可解决低收入人群不易准确识别、难以触达等问题。对企业而言,数字技术能精准定位要保护的企业,避免不应扶持的企业套利、需帮扶的企业得不到资源等问题。
南都记者 林方舟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