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徽茶 品茗江淮

茶,是天地灵韵的宠儿。农历三月,江淮山谷,藏着春天的味道。

宋人戴昺有诗云:“自汲香泉带落花,漫烧石鼎试新茶。”安徽自古便是中国优质茶叶物产最丰富的省份之一,自汉末就有种茶记载,距今1800多年。

寻访徽茶 品茗江淮

太平猴魁开园采摘(资料图片)

大别山脉·灵草之域

大别山,是长江和淮河的分水岭,这里年降雨量超过1500毫米,森林植被丰富,奇花异草繁多,至今仍有兰花原始种群,并出产“仙草”霍山石斛。

北纬30度线,将灵气注入这片山脉。大别山区是中国茶叶主要产区之一,六安瓜片、霍山黄芽、岳西翠兰、舒城小兰花,均跻身顶尖绿茶之列。

舒城县位于大别山东麓,在机械制茶日益盛行的当下,制茶手艺人吴富广坚持手工制作优质兰花茶。从1983年起,吴富广就开始担任舒城“九一六茶园”场长。他说:“最喜欢春天,可以做茶。”

大别山东麓山峦叠嶂,满山遍野落叶与繁花开谢,形成厚厚的有机层。舒城小兰花创于明清时期,已有300多年历史。优质兰花茶什么样?“外形芽叶连枝、形似兰花,冲泡时有鲜明的兰香。” 吴富广说。

在大别山北麓,有大名鼎鼎的六安瓜片。六安瓜片是绿茶中唯一无芽无梗的片茶,外形似瓜子,大小匀整。核心产区在大别山北麓,昼夜温差大,水汽充足,云雾缭绕,漫射光多,茶树中营养物质积累丰富。

六安瓜片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烘青绿茶代表,以蝙蝠洞所产为上品。其“瓜子片”外形和“拉老火”工艺独树一帜。瓜片要至谷雨前后10天方采摘,求“壮”不求“嫩”,故口感重,浓而不苦,滋味悠长。

品过瓜片,掉头向南,直入大别山腹地的霍山县。霍山产仙草,一为石斛,一为茶叶。霍山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从山、低山向丘陵过渡,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大别山主峰白马尖脚下,是霍山黄芽原产地。

明代,霍山黄芽被列为贡品。2006年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霍山黄芽最大的工艺特点,是特殊的闷黄工序,令茶叶中的叶绿素遭到破坏,酚类物质发生氧化,俗称“黄汤黄叶”。但因黄化程度较轻, 霍山黄芽品质更近绿茶,形似雀舌、嫩绿披毫,清香持久,滋味鲜醇,汤色黄绿明亮。霍山黄芽核心产区为“三金一乌”,即金鸡山、金竹坪、金头山和乌米尖。

从霍山县继续南下,便是岳西县。这里同是大别山腹地,山势高峻,小气候复杂,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种茶历史可上溯秦汉,明地方志记载“此地茶优异,多入贡”,现代非遗手工技艺一脉相承。1985年,岳西翠兰被评为新中国首批新创“十大名茶”,四次作为国宾礼茶赠送外国元首。

由岳西南下,山路十八弯,来到了大别山南麓的太湖县。太湖境内峰峦叠嶂,10万亩花亭湖紧锁于群山之间,是全国重点产茶县。产茶历史悠久,境内天华诸峰一带的“南阳谷尖”,享誉皖西南。1986年太湖恢复创制了这一历史名茶,随后更名为“天华谷尖”。天华谷尖其形似稻谷,色泽绿润,清香持久。

距离太湖县不远,便是天柱山。唐代茶典《膳夫经手录》记载:“舒州天柱茶,峻拔遒劲,甘香醇美”。天柱剑毫多产自海拔500米以上的深山之中。细细打量,天柱剑毫外观酷似天柱山主峰,状如宝剑,因此而名。

同样是山,桐城市龙眠山,是霍山山脉支脉,峰高谷深,盛产桐城小花。山峰海拔400米到1000米,茶区多为砂壤土,有机质丰富。这一切,都为“一朵小花”的绽放做好了准备。

历史记载,明朝大司马鲁山公(孙晋)宦游时得异茶籽,植之龙眠山之椒园,时称椒园茶,跻身“贡品”之列。因其冲泡后形似初展花朵,又名“桐城小花”。桐城小花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其外形条索舒展,芽叶完整,形似花朵,香气鲜爽持久,有兰花香。

寻访徽茶 品茗江淮

茶园(资料图片)

古老徽州·天赐茶室

两亿年前,中生代三迭纪“印支地壳运动”,大海抬升为陆地。漫长的造山运动,形成了黄山山脉独特的峰林结构。山峦挺秀,植被茂密,土壤腐植质丰富、疏松厚肥、含有丰富的有机质。气候温和湿润,常年烟雨朦胧。

沧海桑田,一杯好茶孕育而生。明代许次纾《茶疏》记载:“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十大名茶,黄山独占其三。在黄山喝茶,十有八九“人生初见”是毛峰。它带来的美好体验,也会让人产生“相逢恨晚”的感觉。

黄山毛峰产地黄山风景区,为英武花岗岩峰林地貌,多高山深谷陡坡地形。山地土壤一般是海拔六百五十米以下为黄红壤,正是特级黄山毛峰所必需的。140多年前,歙县人谢正安创制黄山毛峰。极品黄山毛峰外形秀美,芽叶肥壮匀齐,白毫多而显露。开汤后,雾气结顶,清香四溢,且冲泡后芽叶直竖悬浮,继而徐徐下沉。入口爽,进嗓润,余味深长。

黄山市富溪乡是黄山毛峰核心产区。由富溪乡向正北出发,翻山越岭,行进短短30多千米便来到新明乡。“绿茶之王”的太平猴魁产自这里。无论外形,还是口感、香气,它都是绿茶中都是独一份的存在。

太平猴魁具有独特的“猴韵”。它外形呈两叶抱一芽,俗称“两刀一枪”,平扁挺直,魁伟重实,有“猴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之称。极品猴魁色泽苍绿匀润,白毫隐伏,叶脉绿中隐红,俗称“红丝线”。入杯冲泡,缓缓开展,或沉或浮,犹如“刀枪云集、龙飞凤舞”,汤色清绿明净,兰香高爽,滋味甘醇,有独特的“猴韵”。2004年,太平猴魁在国际茶博会上获“绿茶茶王”称号。

自新明乡往东南,进入黄山市歙县。此处北倚黄山,东邻杭州,历史上名茶辈出。

茶,是精神生活的符号,在古代,与佛、禅密切相连。黄山大方,就是这样一款茶。据传,明隆庆年间歙县老竹岭山上古庙,住着一个叫大方的和尚,自种自制茶叶,供人饮用,大方茶以此得名。传说不可考,但《歙县志》记载:“五代十国,大方茶已产两浙(唐朝歙州属浙西),并作贡品。”

大方茶主产于天目山山脉西侧清凉峰,外形宽大扁平匀整,色泽黄绿或深绿如竹叶,故有“竹叶铁色大方”之称。歙县所辖的三阳乡、杞梓里镇、金川乡等高山峡谷中出产顶级大方茶。

20世纪90年代初,歙县璜田乡茶农陆续在六联至蜈蚣岭海拔600米左右的高山茶园中发现原生状白茶树丛,制作茶叶并检测发现氨基酸含量超过8%,明显高于一般茶叶。这样的茶,滋味最为鲜醇。黄山白茶鲜叶芽白如玉,叶薄如纸,极富观赏价值。璜田乡蜈蚣岭村和堨镇青山村为核心产区。

出了歙县往西,紧挨着便是著名的“状元县”——休宁。清代郑板桥有诗云:“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晚凉时刻,好友来访,郑板桥欣喜之余,赶紧泡上珍藏的好茶。什么茶?休宁松萝。

松萝茶产于休宁城北9千米的松萝山,明初采制技术就已达到精湛娴熟的程度,具有色绿、香高、味浓特点,古人有“松萝香气盖龙井”之赞辞,是著名的药用茶。松萝茶初喝头几口稍觉苦涩,但仔细品尝,甘甜醇和,这是茶叶中罕见的橄榄风味。

在老徽州区域,祁门红茶不可忽略。祁门县18个乡镇中,16个盛产优质红茶,全部分布在阊江两岸,又以历口、闪里、平里、古溪、祁红、箬坑一带为最优。此外,东至、贵池、石台、黟县和江西的浮梁一带亦是传统产区;产祁门红茶的茶树以群体种为主,共有“槠叶种”等八个品种,其中“祁门槠叶种”是祁门红茶制茶原料的“主力输出”,由于优良的品性,被多地引种,在1984年被命名为“祁门种”。

寻访徽茶 品茗江淮

茶博会(资料图片)

黄山余脉·秘境芳踪

黄山有三大支脉——牯牛降、大会山、仙严岩。自古以来,这些山脉与外界交通不便,遗世独立。这些支脉地理构造复杂,森林植被丰富,雄伟而绮丽,有着浓郁的神秘色彩,牯牛降更是被誉为“华东地区最后一片原始森林”。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这里的茶更加纯粹、浓烈。云尖、绿雪、时雨等好茶层出不穷,有着独特的口感和外形,令人沉醉。

黄山向东的支脉,宁国市境内有一座黄花山,位于天目山余脉和黄山余脉交汇处。这里山脉连绵陡峭,森林覆盖率达75%。空气湿度大,阳光紫外线充足,土质深厚疏松,为优质绿茶的孕育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与其他名茶相比,黄花云尖年轻得多,创于1984年,并在1985年的全国名茶评比中一举夺魁。黄花云尖茶以采摘精细、制作考究、工艺精湛著称。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由宁国北行约50千米,便是诗仙李白观山悟禅的敬亭山。敬亭绿雪是一种传统名茶,真正的“古茶”,其芽叶色绿、白毫似雪而得名。明清时期曾列为贡茶,是安徽省最早的名茶之一,产于宣城市北敬亭山。

至清末,敬亭绿雪失传。1972年,敬亭山茶场按古法重新研制,于1978年才研制成功,曾与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并称安徽三大名茶。这是款既具有禀赋内质,又极具观赏价值和文化底蕴的历史名茶。上品“绿雪”产于敬亭山麓。泡后,茶杯中茶叶朵朵,垂直下沉,白毫则徐徐飘落,如雪花纷飞。郭沫若曾亲笔题书“敬亭绿雪”四字。

“我从山中来,带来兰花草。”1921年,胡适写下了诗句。在他的家乡绩溪上庄,的确兰草满山,更有兰形、兰香的名茶——金山时雨。

在今日的绩溪县上庄镇,一条河傍着村落,蜿蜒连着背后群山。山曰金山,为黄山余脉。其东麓地势高峻,翠竹凌云,云天雾海,雨量充沛,是金山时雨核心产区。“时雨”,是皖南一种名茶的代名。金山时雨为上品绿茶,创名于清道光年间。金山时雨属绿茶类的特级炒青,其采制要求比较高,条索紧细有锋苗,色泽绿润,香高持久,具有花香。

与绩溪同属宣城的泾县,有着“泾川三百里,佳境千万曲”的美誉。太平湖蜿蜒延伸至泾县,形成山清水秀的青弋江上游流域,其南、北两岸便是黄山山脉和九华山脉余峰造就的“泾川山水画廊”,有广袤的汀溪原始次生林。这片原始森林东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侧就是数万亩泾县兰香有机茶基地。

山高林密,土壤肥沃,气候温湿。土壤有机质含量3%~10%,春季平均相对湿度大于85%,年降雨量1700多毫米。复杂的地貌又构成众多相对封闭的小范围生态环境,有效阻隔了病虫害传入,构成出产优质绿茶的自然环境。泾县兰香诞生于此。

泾县产茶历史可追溯至汉朝,《宁国府志》记载:“宋时泾县有茶树四百万六千六百八十七株。”2018年,泾县兰香获农业农村部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金奖,并取得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优质泾县兰香的干茶平直舒展,色泽翠绿,匀润显毫;冲泡后清香馥郁,高爽持久,滋味鲜爽,汤色嫩绿,清澈明亮。

黄山山脉向东北方向延伸的余峰中,黄芷山为泾县最高峰,海拔高度1175米。这里谷深溪涌,云雾缭绕,花草丛生,孕育了另一款历史名茶——涌溪火青。

涌溪火青系炒青类圆形特种名优绿茶,工艺复杂,要求严苛。鲜叶原料主要采自当地茶园里的涌溪中柳叶种茶树。肥壮整齐的芽叶,经过高温杀青、揉捻、抖坯、并锅、低温慢炒和烘焙等复杂工艺,才最终制成。

上品涌溪火青茶,外形呈颗粒状,紧结重实,色泽墨绿、油润显毫;冲泡后,香气馥郁持久,精品带有花香。干茶落杯叮当有声,沸水冲泡时,粒粒茶叶在杯中慢慢舒展,宛如蓓蕾初放,在众多名茶中独树一帜。

黄山余脉往西,在石台境内形成了牯牛降。这里有大自然的礼物——硒。1995年,由于改良需要,石台县对土壤成分进行检测,发现微量元素硒含量明显高于其它地区,其富硒区域甚至占全县面积的70%,进而发现该县所产茶叶富含硒元素。

这里的茶园平均海拔500米至1000米,垂直型地貌特征明显,常年雾气笼罩,地理环境封闭,生态条件优良。石台硒茶外形紧结,芽叶肥嫩、绿润,清香高长,略带野花香,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鲜醇,硒含量每千克0.25毫克至4毫克。

寻访徽茶 品茗江淮

茶工徽州赛技能(资料图片)

九华胜境·径山问茗

在安徽的品茶地图上,九华山是个独特的存在。以九华山为圆心,四周孕育了一批又一批声名远播的名茶,其中的一部分在历史上曾显赫一时,如今虽低调了许多,但其卓越的内质、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依然让它们拥趸众多。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各色名茶上市之际,在池州市贵池区梅村镇霄坑村,这里的大叶马兰枝茶树依然不紧不慢地生长着。九华山主峰十王峰在附近耸立,绵延的山脉来到这里,把霄坑村环抱,森林覆盖率近98%。因海拔高,霄坑绿茶生长期长,出茶晚,汲取大自然的灵气与精华,久泡久饮仍酽厚浓醇,色泽鲜艳,香气浓郁。2010年,霄坑绿茶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霄坑村原有的六个村民组,尤其是位于高海拔的霄坑村五队,生产的绿茶形似龙须,是霄坑优质生态绿茶的代表。

“黄石一溪三十里,暖风吹绿茶丛中”。九华山之主峰天台峰背面,有一条神秘大峡谷,黄石溪大峡谷。黄石溪大峡谷海拔400米至900米,四周林木葱葱,终年蔽日,鸟语花香,溪岸山势陡峭,奇峰罗列,流水急浅多转折,山深涧多。黄石溪毛峰茶就生长在大峡谷沿岸的溪涧盆地或峡谷深处缓坡地带。

据史载考据,黄石溪毛峰与九华闵园茶同根同源,始于唐天复年,兴于宋,盛于清,扬名大发展于今朝。据《九华山志》载:“黄石溪茶,生悬崖绝壑,云雾弥漫,春夏之交始萌芽,茎条虽长,旗枪不展,色香味俱臻。”1915年巴拿马赛会曾得金质奖章,1956被评为安徽十大历史名茶。黄石溪毛峰茶以芽叶肥状,白毫显露,色泽深绿,香气馥郁,清香高久,滋味浓厚,鲜爽回甘,耐冲泡著称。

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千年以降,代代茶人遵循节气制茶。为保证制造出无可挑剔的口感和品质,今天的安徽优质茶产区,依旧遵循古历,只采撷初春最美好的时光。

“自古名山出名茶”,彰显的是地理风貌决定植物生长的朴素之道。今天,如果游历太平、石台、岳西、霍山等地,你会发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对生态环境最大程度的守护,仍是徽茶卓越内质最大的支撑点。

轻揉慢捻黄金片

——访黄山毛峰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谢一平

黄山毛峰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属于绿茶,产于黄山一带。由清代光绪年间谢正安所创制。每年清明谷雨,选摘良种茶树“黄山种”“黄山大叶种”等的初展肥壮嫩芽,手工炒制。

据黄山毛峰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谢一平介绍,茶外形微卷,状似雀舌,绿中泛黄,银毫显露,且带有金黄色鱼叶(俗称黄金片)。入杯冲泡雾气结顶,汤色清碧微黄,叶底黄绿有活力,滋味醇甘,香气如兰,韵味深长。由于新制茶叶白毫披身,芽尖峰芒,且鲜叶采自黄山高峰,遂该茶取名为黄山毛峰。

寻访徽茶 品茗江淮

老外代言“毛峰茶”(资料图片)

黄山毛峰传统手工制作工艺流程,包括杀青、揉捻、烘焙。谢一平表示,其制作工艺对其后烘青类绿茶的研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黄山毛峰杀青要用直径50厘米左右的桶锅,锅温要先高后低。每锅投叶量,特级200~250克,一级以下可增加到500~700克。鲜叶下锅后,闻有炒芝麻声响即为温度适中。单手翻炒,手势要轻,翻炒要快,扬得要高,撒得要开,捞得要净。杀青程度要求适当偏老,即芽叶质地柔软,表面失去光泽,青气消失,茶香显露即可。

揉捻工序上,特级和一级原料在杀青达到适度时,继续在锅内抓带几下,起到轻揉和理条的作用。二、三级原料杀青起锅后,及时散失热气,轻揉1~2分钟,使之稍卷曲成条即可。揉捻时速度宜慢,压力宜轻,边揉边抖,以保持芽叶完整,白毫显露,色泽绿润。

烘焙分初烘和足烘。初烘时每只杀青锅配四只烘笼,火温先高后低,第一只烘笼烧明炭火,烘顶温度90℃以上,以后三只温度依次下降到80℃、70℃、60℃左右。边烘边翻,顺序移动烘顶。初烘过程翻叶要勤,摊叶要匀,操作要轻,火温要稳。初烘结束后,茶叶放在簸箕中摊凉30分钟,以促进叶内水分重新分布均匀。待初烘叶有8~10烘时,并为一烘,进行足烘。足烘讲究文火慢烘,至足干。拣剔去杂后,再复火一次,促进茶香透发,趁热装入铁筒,封口贮存。

兰香幽幽戈戟横

——访太平猴魁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方继凡

太平猴魁,是烘青绿茶之尖茶魁首,也是中国绿茶系中唯一的一款以叶大为美的茶。太平猴魁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方继凡认为,其独一无二的特性,不仅与树种有关,更是工艺使然。

寻访徽茶 品茗江淮

制作太平猴魁(资料图片)

据方继凡介绍,猴魁的采摘标准极为严苛,要求一芽三四叶,并且要严格做到四拣:一拣坐北朝南云雾笼罩的茶山;二拣生长旺盛的茶棵;三拣粗壮挺直的嫩枝;四拣肥大多毫的茶叶。最后保留上好的一芽两叶,俗称“尖头”。精心选出的鲜叶要晾在清洁卫生的竹扁上摊放4~6小时,由硬变软,等叶片失去光泽,清香初显。

采茶工常常清晨采摘,下午拣尖。在拣尖过程中,有“八不要”原则,即虫叶烂叶、过大过小、长度不齐、瘦弱弯曲、色淡紫叶、叶片全开、对夹叶、节间过长都不要。

杀青通常选用平口深底铁锅,锅体温度控制在150~180℃,每锅投叶量约50克,用手轻轻翻炒,边炒边抖。随后进行理条和整形,理条又叫捏尖,是手工猴魁的一个重要步骤,将猴魁的一芽两叶用手捏成一条,力度适中,既不能破坏猴魁的茶汁,又要保证其条条紧锁,不会散开;整形是用双层网夹整形,将杀青叶一片一片理平,茶叶不互相弯曲,折叠,黏靠,上下筛网夹好后用木棍轻轻滚压而成。

进入到烘焙环节,猴魁需进行四次烘焙:头烘,将茶叶烘至7成干,温度在120℃左右;二烘,温度在100℃左右;三烘,温度在90℃左右;四烘,温度在80℃左右。每笼的烘叶量在250克左右,每隔4~5分钟就要叠翻一次,用手轻压有脆响声即可。一个制茶班子10人,每人每天仅能制出500克左右的干茶,500克太平猴魁干茶需要鲜叶约1800根。

经过多道工序,猴魁形成独特的“两头尖”外形。不散不翘不卷边,“两刀一枪三尖平”,扁平挺直,身披白毫但又含而不显,叶色苍绿匀润,叶脉绿中隐红,外形长度以5~7厘米为标准。

猴魁泡开之后外形根根竖立,朵朵绽放,茶枝上下飞舞“有刀枪云集,龙飞凤舞”之态。兰香高爽,滋味醇厚,回甘明显,有独特的“猴韵”,茶汤清透明亮,些许白色绒毛上下悬浮,被称之为“白毫”;叶底嫩绿匀亮,芽叶肥壮成朵,具有汤质清、水色明、香气高、滋味醇、回味甜的优秀特征。

人间至味浴“老火”

——访六安瓜片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储昭伟

在中国复杂的茶叶谱系中,六安瓜片之所以十分特殊,六安瓜片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储昭伟认为主要源于两方面:六安瓜片是唯一无芽无梗的叶茶;加工工艺极为复杂,要经过提摘、炒生锅、炒熟锅、拉毛火、拉小火、拉老火六道工序,尤其讲究烘焙火工的拿捏,老一分则苦,嫩一分则涩。

寻访徽茶 品茗江淮

茶谷鸟瞰(资料图片)

具体而言,制作六安瓜片,在提摘上求“壮”,取自茶叶嫩梢茁壮叶片做茶。上等的六安瓜片,一般要等到“开面”,即谷雨前后,方才开采。采摘标准以第2至3叶为主。采摘回来的鲜叶,经过摊凉、散热,之后进行手工扳片,摘取叶片,分开老嫩,去除杂质。

炒生锅的主要目的是杀青,老嫩分开炒,翻炒杀青,达到叶软翠绿透茶叶清香。杀青的要求是杀匀、杀透,翻炒2分钟左右转入熟锅。炒熟锅的目的是造型和干燥,锅温比生锅低,手法上采用边炒边拍,炒到叶片散开,手捏发硬时就能出锅,嫩叶轻、老叶重,达到叶片深绿透香。

拉毛火指的是烘湿坯,烘篮温度要求80~100℃,用竹制烘笼,炭火烘坯,每篮隔两三分钟翻动一次,嫩叶薄摊、老叶稍厚,达到绿而透香。好茶之所以成为好茶,在于它每一步的严格。在通常的拉毛火之后还有一道拉小火,小火烘笼,用手轻轻翻动,以免断碎,再摊放三五日,让叶片叶脉中水分充分吐出,进一步干燥。

拉老火是对茶叶最后一次的烘焙,也是瓜片成形、显霜、发香的关键程序,人称“一绝”,在六安瓜片炒制过程中最为壮观和别致。烘笼要求用大号烘笼,老火温度最高,温度160~180℃,火摊子用10~17块砖围成。木炭需要旺烧均匀后在火盆里树立排放整齐,明火快烘,烘时由两人抬烘笼,每两茶工抬一篮,一罩即走,上烘2~3秒钟翻一次,一般每笼要抬150次以上,直至叶子起白上霜为止。要求茶工体力强壮,配合默契,烘到起霜有润即可下烘,然后趁热踩桶、密封。

“炭火猛烈,火苗盈尺,抬篮走烘,一罩即提,二、三副烘篮,交替进行,一抬一步,边烘边翻,节奏紧扣,配合默契,犹如舞蹈一般。”描绘的就是六安瓜片拉老火时的情景。有人形容其“火光冲天,热浪滚滚,抬上抬下,以火攻茶”成了一道引人入胜的景观。只有经过“拉老火”,六安瓜片才可以“涅槃重生、享誉四方”。

祁红特绝群芳最

——访祁门红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闵宣文

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中唯一的红茶,祁红品质出类拔萃,名声远播。在祁门红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闵宣文看来,是精良的制作技艺成就了这一点。由于制作考究,程序复杂,传统祁门红茶也叫工夫红茶。

寻访徽茶 品茗江淮

工夫祁红(资料图片)

闵宣文介绍,祁红品质概括起来说有二绝:其一是香气。祁红以香气高超而独具一格,被誉为“群芳最”,细品之下,有如砂糖香和苹果香,又似蕴藏着兰花香,且浓郁高长,回味隽永。祁红无与伦比的香味被国际上专门称为“祁门香”,这是世界上唯一的以地域命名的香气类型。其二是汤色。祁红汤色红艳明亮。上品祁红茶汤在茶杯四周往往会有金黄色的一圈,因此被形象地称为“镶着金边的女王”。

祁红鲜叶采摘的特点是偏嫩,一般在谷雨前后就开始采摘。旧时,新种茶树一般要4年后方可开采。一年采两次,谷雨至立夏边称头茶(春茶),20天后采子茶(夏茶),不采三水茶(秋茶)。新中国成立后,将鲜叶采摘作为保证祁红品质的前提,讲究采摘方法,提倡采大留小、留鱼叶打顶苗的采摘方法。

从鲜嫩的茶芽,到乌润紧细的成品茶,祁红的制作要经历初制、精制两个过程。传统制作每道工序都为手工操作,祁红上乘的质量,全凭手上工夫,所以祁红又叫祁门工夫红茶。

传统初制,是将生叶制成毛茶,其过程分为萎凋、揉捻、发酵、烘干4道工序。萎凋俗称晒青,将采下的生叶薄摊在晒簟上,在日光下晾晒。揉捻是将萎凋后的生叶用人工揉成条状,适度揉出茶汁,到茶条紧结,促进发酵。发酵是将揉捻叶置于木桶或竹篓中,加力压紧,上盖湿布放在日光下焐晒至叶及叶柄呈古铜色并散发茶香。色香味的形成,主要就在这一阶段。

祁红精制,指将毛茶制成商品茶,目的是整饬细致、分别等级、剔除杂物、减除水分,使茶叶达到外型整齐与内质一致。传统工序有十几道,其中最主要是筛分、拣剔、补火、官堆4道。

为了规范祁红机械生产,20世纪50年代后,有关部门先后在祁门进行几次红茶采制实验,制定了一整套红茶制作工艺流程,使得优良的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祁红加工技术更加精湛。现代机械制茶程序与传统手工制法从本质上说,基本一致,既保持了祁红的传统特点,又使成品茶更加整齐划一,品质更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6345@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12-14 11:05:21
下一篇 2022-12-14 11:06:04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