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再上新台阶

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年会近日在江西省南昌市举办,生态环境部对第六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工业园区)、第三届中国生态文明奖及“2020—2021绿色中国年度人物”进行了命名表彰。安徽省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再上新台阶,囊括所有5个奖项。其中,入选第六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数量与湖南省、陕西省并列全国第一;成功实现在中国政府环保领域设立的最高奖项——“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奖上“零的突破”。

安徽省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再上新台阶

鸟类天堂升金湖。

肥西县、怀宁县、霍山县、旌德县获评第六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潜山市、歙县、舒城县3地入选第六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被生态环境部、商务部、科学技术部联合授予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工业园区)称号。

芜湖市湾沚区生态环境分局鲍承富、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歙县管理站王山青荣获第三届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个人。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园林局胡晓春荣获十大“2020—2021绿色中国年度人物”之一,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园林开发分公司李培生进入“2020—2021绿色中国年度人物”提名名单。

近年来,安徽省坚持把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平台,统筹谋划、分类指导、制度引领、政策激励,培育了一批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示范样板和先进典型,为全省各地提供了形式多样、鲜活生动的参考和借鉴,鼓励和推动各地区深入推动生态文明示范建设实践,积极探索生态文明示范建设的不同路径和形态,有力推进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和生态文明示范建设水平的提高。

自2017年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至今,安徽省已累计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9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8个,数量位于全国前列。同时,命名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40个。

安徽省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再上新台阶

宁国红杉林。

皖中花园 工业新都 肥西走出绿色转型之路

合肥市肥西县通过出台一系列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形成“一极三区多节点”的产业发展格局,成为安徽首个“千亿县”,获得2021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国家园林县城、全国绿化模范县等荣誉,县域综合实力连续12年蝉联全国百强县。

聚焦创新引领,推动产业绿色转型。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2021年全年减免税费达25.8亿元。全面实施园区“腾笼换鸟”,推动肥西经开区转型升级。落实“三线一单”,严控“两高”行业产能,工业企业绿色低碳清洁生产成效明显,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两个。加大传统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力度,推动联宝、美的等龙头企业迭代升级。依托G60生物医药示范园区和亿帆等医药龙头企业“产”的优势,引进生物制药、精准医疗等优质项目,打造“产学研”一体化大健康产业集群。

守护“绿色银行”,做精做细苗卉产业。引进苗木花卉龙头企业入驻合肥苗木花卉交易信息平台,打造全国林业总部经济聚集地,以及全国城市景观绿化新品种培育推广重要策源地。主抓精品苗木种植,打造百亿苗木花卉产业链。依托中国·中部花木城和“苗掌柜”交易平台,实现苗木花卉产业“线下+线上”联动发展,打造永不落幕的“苗交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配置林业生产力布局,培育和发展苗木花卉、特色经济林、速生丰产林和森林旅游四大产业,2021年,县域林草覆盖率达46.69%。

实施潭冲河综合整治,提高居民幸福感获得感。潭冲河为派河主要支流,近年来,肥西县全面打响了潭冲河流域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攻坚战,潭冲河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为改善巢湖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加快建设绿色巢湖提供助力。河道周边岸线清洁、绿树成荫,实现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蝶变,潭冲河湿地公园成为城乡居民休憩健身的亲水乐园,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

诗乡戏韵 秀“莓”怀宁 怀宁多措并举助力乡村振兴

安庆市怀宁县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幸福河湖水清岸绿、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成为怀宁美好乡村生活的生动画卷。

治理污染保护环境,厚植诗画怀宁底色。坚持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VOCs和NOx减排、PM_2.5和臭氧污染治理“三个协同”,守一片蓝天。以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为重点,加快皖河干流、菜子湖治理,促进水环境和水生态同步改善,护一江清水。2021年,PM_2.5平均浓度为31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达93.2%;Ⅲ类水体比例和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保持100%;危险废物综合利用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均达100%;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保持在“良”级别,厚植了诗画怀宁的绿色底色。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打造蓝莓特色小镇。怀宁全县蓝莓种植面积达7万亩,2021年,蓝莓产业综合产值超40亿元,是长三角最大的县级蓝莓种植区,成功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蓝莓)标准化生产基地,“怀宁蓝莓”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怀宁蓝莓林业产业园区入选国家林业示范园区认定名单,黄墩蓝莓特色小镇入选省级特色小镇。

实施“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发展特色产业,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取得了重要进展。2019年、2020年,怀宁县连续两年度被安徽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评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优秀单位。以“乡村+课堂”积蓄奋斗力量。积极开展乡村振兴培训,把专家请到田间地头,以“土”味、“实”味培训,让党员干部进一步提高办事履职能力。以“乡村+基建”奠定发展基础。近年来,天才诗人海子的故乡高河镇查湾村,累计整合资金2500多万元,全面改善水、电、路、信、气、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初步建成了“村庄美、生活美、田园美、环境美”的美丽乡村,获评国家级森林村庄、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安徽省森林村庄。

创新体制机制 夯实绿色本底 良好生态环境成为霍山最大“本钱”

六安市霍山县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贯穿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严把项目准入、健全管理体系、创新体制机制、夯实绿色本底、探索转化路径、坚持“绿惠于民”。霍山县先后获得国家级生态县、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中国天然氧吧、“中国好水”优秀水源地、“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等众多金字招牌,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霍山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严把项目准入。明确规定水库上游10个乡镇不得建设任何工业项目,所有工业企业必须入园。制定出台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先后拒批不符合环境准入项目152个,总投资达320亿元,关停涉污企业31家。

创新体制机制。在全省率先实施库区水上综合管理执法改革,从“多头管理”到“一家专管”,使优质水源得到有效保护。全力推进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建设,组建护林员队伍和专业森林消防队伍。探索建立“3+3+3”环境专项监督长体系和“1+N”智慧监管网络,打造“2合1”环长制工作队伍,建立“1+1”督导机制。出台安徽省首部关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研究的报告,初步建立霍山县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指标体系。

夯实绿色本底。围绕“控煤、控气、控车、控尘、控烧”5个环节,积极开展PM_2.5和臭氧“双控双减”,推动能源、产业、交通运输和用地四大结构调整;扎实开展“五水共治”,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水清、岸绿、河畅、景美、鱼欢、人和”的河湖面貌;持续深化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严厉打击非法转移和倾倒固体废物等各类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2021年,PM_2.5年均浓度为29.7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为93.9%;佛子岭水库荣获“中国好水”饮用水水源地称号;重点生态功能区考核工作开展11年来,共获得国家转移支付资金5.17亿元。

生态立县 工业富县 旅游活县 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旌德样板”

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宣城市旌德县围绕“生态立县、工业富县、旅游活县”战略定位,以建设环境优美宜居、生态产业发达、生态文化繁荣、生态制度先进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先行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典范区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宜居城市为目标,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旌德样板”。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守护绿色家园。以“青山、绿水、兴林、护田、蓝天、七彩”为主题,努力建设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绿色美好家园。加大矿山综合整治力度,开展“青山”行动。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开展“绿水”行动。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开展“兴林”行动。推动种养循环试点示范建设,开展“护田”行动。以大气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开展“蓝天”行动。以生态廊道建设为重点,优化城区绿色生态网络体系,开展“七彩”行动。

培育壮大生态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立足本底资源优势,以特色农业、健康制造、全域旅游等为抓手,着力构建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经济体系。获得绿色食品、有机产品认证农产品36个,其中国家地理标志产品6个。重点培育大健康产业的生物医药、中药保健、绿色食品、健康用品、健康器械、健康包材6个子产业。全县有A级以上旅游景区8个,其中4A级两个、3A级3个。旌阳镇创成全省第1个、全国第6个“国际慢城”,“宣砚小镇”入选全国首批特色小镇,白地镇江村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旌德县先后创成省级旅游品牌30个。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打造绿色制度样板。探索创新“四个一”,即自然资源资产负债“一张表”、多规合一“一套图”、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指数“一本账”以及智慧平台综合运用网络“一张网”,切实用制度保护绿水青山。颁发全国首本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不动产权证书并发放全国首笔抵押贷款。成立安徽首家“两山”银行,建立“两山”转化通道。积极探索碳汇、碳交易市场机制。2021年,安徽省司尔特肥业股份有限公司与旌德县庙首林场完成林业碳汇交易正式签约。

打生态牌 走生态路 绿色生态成为潜山“金字招牌”

安庆潜山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立足生态优势,坚持打生态牌、走生态路。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入选中国县域旅游竞争力百强县市,获得“2018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中国天然氧吧”“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2020美丽中国山地田园发展范例”“安徽省园林城市”等系列荣誉称号。

2021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2.4%,省级以上森林城镇和森林村庄达81个,建成3条美丽乡村示范带和295个示范点,绿色生态成为潜山“金字招牌”。

夯实生态本底,守护绿水青山。累计投资5.25亿元加强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建成安庆市第一条河流型国家湿地公园——潜水河国家湿地公园,潜水、皖水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标准,大沙河、长河水质稳定保持Ⅲ类标准,国控、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潜水绿道银滩生态环廊成为安徽省标杆。创建省级森林城镇和森林村庄71个,森林覆盖率达54.5%,实现荒山变青山。全力构建以天柱山国家森林公园、潜水河国家湿地公园、金紫山省级森林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

实施生态惠民行动,市域面貌日新月异。扎实推进城市道路、绿地公园、供水设施、雨污水管网、生态景观绿道圈建设,实施城市绿化建管养一体化、城区亮化统一维护管理改革,城乡面貌实现双提升。全域推进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完成16个乡镇集镇和1837个自然村人居环境整治,水吼镇燕窝新村和官庄镇官庄村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创新实践路径,铸就金山银山。“生态+旅游”全产业融合,打造全域旅游转化路径。打造环天柱山民宿产业集群,相继建成中高端民宿35家。依托百万亩粮油棉和茶叶、瓜蒌、蚕桑等种植基地,开发以休闲农庄、农业观光、品尝采摘、民俗体验等为主的旅游扶贫业态,超1.5万名贫困群众参与农家乐和农特基地发展。壮大乡村旅游,推出4条美丽乡村游精品线路,295个美丽乡村示范点“串珠成链”。

生态补偿主战场 全域转化新路径 歙县全力守护新安江生态环境安全

黄山市歙县是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的主战场。试点以来,歙县充分调动各乡镇履行水生态环境监管保护职能的积极性,形成上下游齐管共治的合力,“新安江模式”入选中国改革十大案例。同时,歙县科学统筹山水人文资源保护利用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近5年,歙县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县城、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等称号,并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国家级生态补偿试点县。

保护生态环境,守护绿水青山。歙县以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为抓手,先后投入40多亿元,实施一大批生态环保类项目,新安江水环境质量、流域空气质量等主要生态指标稳居全省乃至全国前列,每年向千岛湖输送约70亿立方米优质水,是皖浙两省及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2021年,歙县PM_2.5均值为19.9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天数达359天,优良率达98.6%,地表水达标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新安江街口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地表水标准,皖浙生态补偿考核系数P值连年达标。

破冰林碳交易,建设数字乡村。2021年,歙西国有林场率先开展林业碳汇项目开发并公开挂网交易,达成新安江绿色发展论坛和第三届黄山发展大会两轮购买协议,用于中和抵消会议碳排放量。2020年,歙县入选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建成5G基站206个,“歙县云计算数据中心”挂牌运行,建成黄山颐高双创中心,建立土壤墒情自动监测站8处,果菜茶水肥一体化示范基地30个,推出“歙县一码游”小程序,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发展乡村旅游,壮大山乡经济。歙县乡村旅游持续升温,“品味歙县·自在乡村”等旅游品牌知名度不断扩大,截至2021年年底,累计接待游客465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07亿元,规上农业产业化企业增至37家,新增家庭农场192家,完成“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32个,卖花渔村跻身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呵护青山绿水 贯彻新发展理念 打造“两山”转化“舒城样板”

近年来,六安市舒城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优化生态空间,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人民群众的绿色获得感、生态幸福感显著提升。先后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经济林产业示范县、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试点县、全国有机农产品(茶)基地、中国茶叶百强县、中国名茶之乡、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等称号,连续3年被评为全国县域经济发展潜力百强县。

创新“旅游+”模式,树立美丽舒城县域样板。创新“旅游+”发展模式,围绕一山、一湖、一泉、一线和一古城,统筹推进旅游开发;坚持发展多元产业,力促休闲度假游、商务会议游、研学游、竞赛游等“旅游+”全域旅游新业态,每年安排不少于2000万元专项资金强化旅游品牌建设。利用旅游扶持资金,支持扶贫创客基地、旅游扶贫重点村“八个一”工程等。全县现有国家5A和4A旅游区各1个、3A旅游区5个。“十三五”以来,乡村旅游带动脱贫人口9469人。2021年,全县接待游客66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5亿元。旅游业已发展成为新的稳定经济增长点。

“小兰花”香透大别山,打造乡村振兴茶产业链。成立茶产业发展专班,积极打造舒城兰花谷。目前,舒城小兰花品牌价值12.62亿元,茶产业综合产值18.6亿元。通过出台茶产业扶贫政策,稳定带动贫困人口23889人实现增收。2021年,舒城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典型百县。

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园区转型升级。以省级经济开发区杭埠园区为依托,推行“标准地”改革,建立“标准地”负面清单、控制指标体系、“亩均论英雄”综合评价办法等,不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工业企业绿色转型升级。对园区重点排污单位,落实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安装、联网、运维”3个全覆盖,实现24小时远程在线监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6345@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12-14 11:00:48
下一篇 2022-12-14 11:05:13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