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跨省流域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十年,高水平推进生态环境保护,高质量推进绿色产业发展,高标准推进生态价值转化,让一江碧水成为沿线群众永续发展、安乐生活的生态底色与精神家园。绿色价值观念,留住乡愁留住美,塑造文化塑造人,新安江流域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实践地和生态保护补偿的先行探索地,其制度成果和实践经验在全国13个流域、18个省份复制推广。
新安江畔九砂村 潘成 摄
“快看,中华秋沙鸭!”入冬以来,新安江流域歙县王村镇杏村河段,迎来了这一濒危动物的到访。摄影爱好者按下快门,5只中华秋沙鸭在水中嬉戏游玩的珍贵画面出现在公众面前。
中华秋沙鸭是第三纪冰川末期遗留下来的古老物种,是中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全球仅存不足2000只。“中华秋沙鸭首次现身新安江流域,是该流域实行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成效的生动写照。”黄山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介绍,中华秋沙鸭属于比扬子鳄还稀少的国际濒危动物,有“水中活化石、鸟中大熊猫”之誉,它对生存环境非常挑剔,常被业界视为检验生态环境质量的标志物种。
新安江上下游商定最原始最直接的“对赌”模式,没有能照搬的模式和可借鉴的经验,却能化压力为动力与魄力
当今世界,各国发展模式林林总总,但唯有遵循自然规律,坚持经济与环境并重,发展才包容协调、最可持续,山笑水笑人欢笑,身心和谐享福祉。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全球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首度写入国家五年规划,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长远大计的高度,吹出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中国的嘹亮号角,开启了全球最大规模生态行动的一次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探索。
2012年,全国首个跨省流域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落到了具有改革创新基因的皖浙两省肩上,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体系。
新安江发源于休宁六股尖,是安徽仅次于长江、淮河的第三大水系,也是浙江最大河流钱塘江的正源,安徽段主要集中在黄山市境内,每年平均出境水量占下游浙江千岛湖入库水量近70%。
黄山市中心城区 潘成 摄
试点没有可以照搬照抄的模式,也没有可资借鉴的经验,上下游的皖浙两省商定了最原始也最直接的“对赌”模式:第一轮试点周期为3年,以高锰酸盐、氨氮、总磷、总氮四项污染物指标和水质稳定系数、指标权重系数构成水质补偿标准体系P值,皖浙两省每年分别出资1亿元,年度水质达到考核标准(P≤1),浙江拨付给安徽1亿元,反之安徽拨付给浙江1亿元。
指标量化的水质“对赌”,保护和治理的压力显然集中在上游身上。虽然试点期间中央财政每年3亿元全部拨付安徽,但对占新安江总长三分之二的上游地区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试点工作,是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黄山市委主要负责同志介绍,安徽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推动试点工作,把新安江综合治理作为生态强省的“一号工程”。试点以来,黄山市累计投入206.95亿元,实施新安江综合治理和生态保护项目325个。
今年前11个月,新安江上游跨省界断面水质P值为0.77。皖浙两省联合监测数据表明:目前,新安江是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上游自然生态景观在流域占比达 85% 以上,跨省界断面水质连续10年达到皖浙两省协定的生态保护补偿考核要求,并带动千岛湖水质同步改善。
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成为新安江流域鲜明的生态标识,沿江人民群众体现出生态保护优先、发展转型争先的时代担当
2600多人退养网箱、1200多人退捕上岸、3000多亩耕地退耕还湿还林、287家养殖场关停搬迁……试点工作开展后,在皖浙交界处的歙县,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让原本山多地少的沿江群众,有水不能养鱼、有鱼不能捕捞,一时难以适应。
58岁的罗来文是歙县街口镇村民,祖祖辈辈在新安江上“水上漂”,过着养鱼、捕鱼的传统生活。
“试点后,一年10多万的养鱼捕鱼收入没了,起初也不理解甚至有抱怨。”如今从事江面垃圾打捞的老罗说,政府兑现了退养退捕等补偿及后续扶持政策,引导渔民转型发展,靠着茶叶、经果林和农家乐旅游,大家日子越过越红火,自然心安气顺了。
“现在大家都明白了,留下一江清水就是造福子孙后代,我们老罗家也算尽了一份力。”像罗来文一样,越来越多的沿江群众,从刚开始的困惑抱怨到逐渐理解、自觉支持。新安江源头的休宁县流口镇流口村首创垃圾兑换“生态美超市”,如今已推广到新安江沿江乡村,全市建成“生态美”超市345家,农村群众主动收集、自觉分类垃圾蔚然成风,换来了一江清水向东流。
新安江上游休宁县段月潭湖水库 潘成 摄
10年过去,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成为新安江流域鲜明的生态标识。今年前三季度,黄山市在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水质指数排名第14位,为有史监测以来最好纪录;今年1-10月,黄山市大气质量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5位。
山绿了,水清了,候鸟回来了,其背后是黄山市十年如一日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不懈努力。黄山市着眼于大保护,把生态环境源头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作为首要任务,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推进新安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治理,集中力量攻坚农业面源污染、城乡生活污染、园区产业污染、水上船上污染。
试点10年来,黄山市强化源头治理和水源涵养,建成生态公益林 535 万亩,退耕还林 107万亩,森林覆盖率由77.4%提高到82.9%,实现以“万亩林海”涵养“一江清水”。对于工业点源污染治理,建立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监测评价体系,累计关停淘汰污染企业 220 多家,整体搬迁工业企业110多家,拒绝污染项目192 个,优化升级项目 510 多个;针对农业面源污染的难题,在全省率先推行农药集中配送,推广应用“粘虫黄板+生物农药+生态农艺”绿色防控模式,建立有机肥替代化肥减量示范区,在新安江干流及水质敏感区域全面实现网箱退养、退捕上岸和沿江108米水位线以下低洼地退耕还湿还林。
10年来,新安江流域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实践地和生态保护补偿的先行探索地,试点工作入选2015年全国十大改革案例,写入党中央国务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纳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其制度成果和实践经验在全国13个流域、18个省份复制推广。
每一处清洁水源、每一处生态景观都有自己的文化价值,绿色低碳成为黄山生产生活新时尚,在新的赛道加紧转化为发展新优势
北京时间11月29日晚,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七届常会上,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该项目包括黄山市的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三大名茶。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大的竞争力。三大名茶申遗成功只是起点,最重要的还要专注做好茶的品质,珍惜品牌的价值,让生态资源变成富民资本。”黄山市茶产业促进中心负责人介绍,黄山市结合试点工作,打造全国首个全域茶叶无农残城市,今年全市茶叶综合产值达210亿元以上,茶叶出口额占全国11%、全省90%。
10年来,黄山市充分挖掘生态、文化、旅游等特色优势,资源,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生态农业和新型工业,率先发布并实施《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技术规范》地方标准,积极探索农村产权、水权、排污权、林业碳汇等交易及抵押贷款,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有效路径,累计开展生态权益交易1670宗、成交额7亿元,推动了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黄山市接待游客3622万人次,旅游收入340亿元,复苏水平好于预期、高于全国。
新安江风光 潘成 摄
每一滴清洁水源、每一处生态景观都应有自己的价值。
新安江上下游地区按照产业互补、生态共建、发展共享的原则,创设产业项目对接平台,强化两省在绿色产业培育、生态旅游发展、人才培训交流等方面合作,变“输血式”生态补偿为“造血式”生态补偿,让生态“含绿量”变成发展“含金量”。
“从水质对赌到产业合作,上下游地区越走越近、亲如一家。”黄山市投资促进局负责人介绍,黄山市不仅成为杭州都市圈唯一的省外成员,上下游地区还共建了杭黄绿色产业园,联手打造了皖浙1号旅游风景道,共同推进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建设。
在日前召开的黄山市七届四次全会上,该市提出围绕建设生态型国际化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城市,高水平推进生态环境保护,高质量推进绿色产业发展,高标准推进生态价值转化,深化新安江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试点,加快推进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试验区建设,让绿色低碳成为黄山生产生活新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