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德班”来了?别落入语言陷阱

文|王远方

近日,“男德班”的话题再次引起热议。早在2015年,“男德班”便已经首次面向社会开班。当时“男德班”很长时间内没有一个人报名,最终报名者只有区区三位。面对冷嘲热讽,“男德班”的初次尝试遭遇挫折。7年之后,这一项目再次重启。据招募者介绍,希望此次通过“男德班”推动男性参与,承担家庭、职场等触及性别平等领域的责任,包括反对性别暴力、承担家务、养育孩子,以及一些传统上被认为属于女性领域的事情。

“男德班”来了?别落入语言陷阱

培训现场

“男德”这个词总是能够刺激人们的神经,前两年,某地开设的“女德班”曾公然挑衅着公众的认知。“不学习传统文化就得胃癌”“戴‘美瞳’的女生不正经”……“女德班”诸如此类的观点,正可谓是打着道德的幌子做着伪道德的生意。事实上,无论是“男德班”还是“女德班”,关键还是在于其所谓的“德”是否真正符合社会认知。

如前所述,开设“男德班”的重点是关注男女平等。它本身体现的应该是一种价值的回归、理念的扶正。“男主外,女主内”,长期以来,诸如此类的认知观让人们对男女双方的地位有一种潜在认识。当男性过多地参与家务、育儿等工作时,这往往会被认为是与男性地位、职责相错位的。生物属性区分了男女,但是社会道德应当消弭掉人们主观认知上的偏见。

事实上,社会道德是一个广泛的范畴,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年龄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是遵循的道德应当具有普适性。所谓的“男德”“女德”从性别的角度,为男性女性指定了行为规范与标准要求,但它却割裂了道德的完整性,也人为地扩大了两性之间的间隙。

在“男德”“女德”的价值体系里,某些行为、理念会被认为是一种“道德标准”。男性与女性有着各自的一套“道德标准”,这或许并不利于消除性别上的隔阂,反倒让“德”失真了。道德的学习,不是把一方放在制高点,这本身就是一种偏颇的理解。“男德班”其实更应当真正回归到家庭生活全过程的参与性、双方地位的平等性等方面。否则,矫枉过正的“男德班”最终也会成为一个刺眼的概念。

“男德班”来了?别落入语言陷阱

培训现场

当然,观念的转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且“男德班”希望所传递的男女平等等基本理念如何能够走出家庭的视野,走向社会?如何促进社会上存在的性别歧视观念的转变?这是一个更加现实的问题。可以说,“男德班”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但这还远不是最完美的答案。并且,如何保证道德不走样、观念不偏颇,同样也需要更多时间来考验。名为“男德班”,但是千万别被这几个字局限了。道德与行为的养成,需要一个完整的体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6345@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12-09 09:00:18
下一篇 2022-12-09 09:00:56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