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没有感染新冠,我也没有感染新冠,但是大部分人都有新冠后遗症,这种后遗症是心态上的变化。心态变了,一切都变了。真正的新冠病毒后遗症来了。
2022年11月1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 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公布了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包括将风险区调整为“高、低”两类;纠正“一天两检”“一天三检”等不科学做法;取消入境航班熔断机制;一般以单元、楼栋为单位划定管控范围,最大限度减少管控范围和人员;取消次密接等。二十条措施的出台,提升了防控的科学性、精准性,杜绝低风险地区反复核酸检测的盲目性,严禁层层加码,不作为乱作为的行为,最大限度的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最大程度的减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政策是民心所向,众人所盼的。
虽然国家政策出现了巨大的调整,但是人们的心态却难以调整回来,真正的真正的新冠肺炎后遗症出来了。
首先来了解一下抗疫3年,人们心态的变化。
第一阶段是极度害怕、恐慌。2020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正式在武汉爆发。当时大家都不了解新冠肺炎是人是鬼,都以为跟“非典”很像的病毒出来了。大家买口罩、储粮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待在家里。大部分认为感染了病毒,就要挂了,心里极度恐慌,害怕极了。不敢出门成为常态。各级政府只知道封控才是阻止疫情传播的有效方式,于是在发现有病例地区大搞封城。第一个阶段大概持续到2020年夏天。我清楚地记得钟南山老先生说过,静待花开。本以为新冠肺炎也和非典一样,到夏天就结束了,可是……
第二个阶段是看到曙光,积极工作。从2020年夏天开始,虽然病毒还在肆虐,各地接二连三地爆出。但整体上,大家的心态都熬过了最初的慌乱,认清了病毒的真相,开始探索各种防疫措施。总体上,人们看到了黎明的曙光,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积极推动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工作。人们心态还是比较积极的。第二阶段大概持续到2021年夏天。
第三个阶段心态变了,变得无奈了,变得熬不住了。从2021年秋天开始,随着新冠病毒的变异,新冠肺炎传播链条越来越多、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传播范围越来越广,导致各地封城、封小区成为家常便饭,我们被无穷无尽的核酸、基本不准出城、随时可能突然出现的封城折磨得受不了了,收入降低、出门不易、生活越来越困难已经成为常态,似乎大部分人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甚至不少人感叹我们失去的太多了。
疫情已经三年时间里,我们看到的、听到的基本上都是病毒传播得多么厉害,美国躺平又死了多少人;英国躺平导致医疗系统几乎崩溃,集体免疫是怎么挤兑医疗体系的;印度躺平“超额死亡”倍增;大部分患有新冠人员长期后遗症甚至有些日常活动时存在困难,与普通感冒差别很大等等。
现在,突然疫情防控政策二十条措施的出台,媒体和各类机构又集体发声,新冠病毒经过几轮变异致病致死率非常低了;疫苗接种导致无症状感染者多了,真正要去治疗的人数较少;医疗技术和储备已经满足应对疫情了;新冠肺炎和流感差不多,甚至比流感的致死率都要低等等。现在几乎所有的声音都在告诉我们“不要怕,出去吧,没事的,放心吧。”
但是经历了三年的往复,我们真敢随意而行,任意而动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当然现在的新冠病毒已经与2019年的武汉刚发现的病毒不一样了,但是我们的心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心态变了,一切都变了。真正的新冠病毒后遗症来了。
记得上学时候的汪国真的诗可以表达现在的新冠病毒后遗症“划破了的伤口,要不了太久就可以愈合,心灵的创伤,需要平复的时间更长,最响的是没有声音的响,最痛是是没有伤口的伤。”现在的疫情防控政策二十条措施的出台其实就是这样,心灵的创伤,需要平复的时间更长;心里阴影形成,想要破解谈何容易。
就拿落实疫情防控政策二十条措施先锋石家庄来说吧!原本是想:生活恢复正常,学生可以上学,应该是全民期待的好事。但是现实却不然,反而更加谨小慎微不敢出门,就连被孩子在家上网课折磨得快要发疯的家长们也一反常态,找出各种理由给孩子请假。心理作祟使然、心理阴影使然、没有伤口的伤使然。
现在国家政策已定,关键是抓好落实,克服人们的焦虑恐慌,平复人们的担心恐惧。我们对内心的恐惧,来源于对未体验情境的焦虑,来源于我们的无知;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现在,我们需要更多的信息披露,更多对未来的答复。需要更多的科学家、专家站出来,用最全面的数据展现最真实的情况,来解除我们心里的那一道禁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