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立冬。从立冬开始,冬三月正式拉开序幕,以后的每一天会越来越冷。
很多人都听过,老人过冬是个“坎儿”。这主要是由于老年人身体的自我调节能力下降,抵抗力较弱,气温的骤降以及冷风的侵袭很容易导致原有疾病加重。
因此,老人更要注重冬季养生。所谓立冬开始养得好,来年生病少!
立冬后养得好,来年生病少!
1. 中医科医生:进补“少咸多苦”
河南省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王雪梅2016年在健康时报解释,冬季为肾经旺盛之时,而肾主咸,心主苦。从五行理论来说,咸胜苦、肾水克心火。若冬季咸味吃多了,就会使本来就偏亢的肾水更亢,从而使心阳的力量减弱,所以就应该多吃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阳,这样就能抗御过亢的肾水了。
“事实上,现在大家都很注意饮食上的‘少咸’,过咸无益,不过,在这个季节吃点苦味的食物倒也不错。”王雪梅推荐苦瓜、芹菜、莴笋、生菜等蔬菜。①
2. 心外科医生:头脚保暖一定要做好
上海市东方医院心脏外科主任医师范慧敏2017年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介绍,低温时人体外周血管收缩,造成血管阻力增加及血压上升。而血压上升又会导致心脏负荷增加,从而导致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病情加重。
到了冬天要注意保暖,尤其是头部和脚的保暖,要选择舒适、抗风的面料。
冬季运动前的热身活动要比其他季节更充分,不要做剧烈运动,选择相对较为缓和的运动。
多吃含叶酸、钙和维生素D的食物,限制钠盐的摄入,这对于有高血压和心力衰竭的病人也很重要。②
3. 呼吸科医生:肺不好出门戴个口罩
冬季肺病比较难熬,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副院长陈昶2019年在直播节目中提醒:
首先,通过戴口罩等方式,让肺尽可能远离包括空气在内的外部不良刺激;
第二,尽可能加强身体耐寒训练,让身体循序渐进地适应温度变化,例如,生活中我们提倡坚持冷水洗手、洗脸或冷毛巾擦脸;
第三,加强营养,有肺部疾病的人往往能量消耗很大,所以要保证蛋白质的及时补充,这是抗病防病的基础;
最后,对原有肺部疾病的控制也很重要,不要随意停药,如果病情加重,要尽快就医。③
4. 推拿科医生:4句口诀改善膝关节不适
每年的10-11月是关节痛的多发季节④。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推拿科主任医师龚利2017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表示,自我按摩与运动疗法可以缓解部分患者的膝痛,对于没有膝痛的朋友,经常按摩与或许能远离膝痛。其中,自我按摩有口诀:
膝痛犊鼻求,阿是常来揉。
血海阳陵叩,健康来行走。
犊鼻穴:位于髌骨下缘,髌韧带外侧凹陷中,有通经活络、消肿止痛、利膝的功效。可按揉此穴1-2分钟。
阿是穴:没有固定的位置,有痛便是该穴。在疼痛的地方按揉1-2分钟。
血海穴:位于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内侧肌隆起处,具有理血调经、舒筋活血的功效。膝痛多为风寒湿邪入络,按揉此穴1-2分钟,可以行血活血,血行祛风而疗膝痛。
阳陵泉穴:位于小腿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是治疗筋病的要穴,具有疏泄肝胆、清热利湿、舒筋通络的功效。治疗膝痛,可以按揉或手握空拳轻轻叩击阳陵泉1-2分钟。⑤
5. 营养科医生:喝好5杯水防血栓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临床营养科营养师夏朋滨2018年在健康时报刊文建议:
第一杯水:起床后
温白开水是最好的选择。早晨是人体生理性血压升高的时刻,血小板活性增加,加之睡了一夜,排尿、皮肤蒸发及口鼻呼吸等使水分流失,血液黏稠度增高。起床后饮水有助于降低血黏度,从而降低血栓风险。
第二杯水:晨练前
不少人都习惯晨练后喝水,晨练前就应少量饮水,降低运动引起的脱水、血液黏稠的风险,有助预防血栓。喝水不能喝太快,要少量多次。
第三杯水:饭后半小时
饭后不要立刻喝水,否则会冲淡、稀释唾液和胃液,影响消化吸收。饭后半小时再饮水,200毫升左右,有助于缓解餐后的血黏度升高。但要小口小口地喝。
第四杯水:下班前
上班族常常会因忙碌的八小时工作而忽略了饮水。建议上班族养成下班前喝几口水的习惯,一纸杯的量就足够了。
第五杯水:睡觉前
睡前应抿两口水再睡觉。当人熟睡时,体内水分会丢失,造成血液黏稠度变高。临睡前适当喝点水,可以缓解该现象,降低发生脑血栓的风险。⑥
曹子豪/摄
6. 皮肤科医生:护手霜选杏仁油、牛奶等滋润成分
秋季本来就干燥,立冬后,北方家庭多开始供暖,南方多使用空调,室内干燥,很多人皮肤干燥、瘙痒。可以涂抹润肤乳、护手霜等。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舒友廉2016年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建议,挑选护手霜时最好选择当中含有杏仁油、牛奶、核桃油、椰乳等滋润的成分,相比清爽的芦荟,这些成分,在秋冬季节使用更适合。⑦
7. 骨科医生:再冷也要坚持锻炼,动一动就能暖起来
很多人天气一冷,习惯性地就把加衣服作为抗寒首选,其实你稍微活动活动,比如在家里拖拖地,很快全身就会暖和起来。
武汉协和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洪积波2016年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提到,怕冷的人都是体质不太好的人,所以保暖的根本还是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冬天不要懒,多参加各种运动,比如慢跑,跳舞,跳绳,踢毽子,散步等,长走动,跺跺脚这些都可以增强脚部的血液循环,使得脚保持一定的温度,还能提高双脚对外界低温的适应能力。⑦
8. 脾胃科医生:两招暖好胃
天气转冷,我们的消化道最容易“闹情绪”。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脾胃科主治医师刘慧敏2016年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提供了两个不错的暖胃方子。
(1)如果因为吹风或吃了生冷的食物,让脾胃受了寒而出现胃痛、胃胀,就可用红糖、陈皮、苏梗、生姜熬水饮用。建议比例可以是一小手指的生姜,半块红糖,两片陈皮就可以了。
(2)如果本身是脾肾阳虚腹痛、腹泻的人,不妨用干姜、丁香、豆蔻三种药材研成粉末往肚脐上一敷。“三种药材按照1:1:1比例,用温水调和,在肚脐上敷上2个小时,一天2到3次就好了。
此外,也可借助“暖宝宝”给胃肠提供温暖。⑦
9. 心理科医生:户外晒20分钟太阳
上午10时前和下午16时后,可以去户外晒晒太阳,10-20分钟即可。
冬天天气寒冷,日照少,冬季时抑郁症发病率很高。深圳市精神卫生中心心身医学科主任毕建强2019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解释道,日光照射会使人产生一系列生理变化,如红外线的热效应,使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紫外线可使黑色素氧化,皮肤中维生素D、胃酸分泌等增加,还会使血液中血红蛋白等含量上升。在充足的日照下,人体肾上腺素、甲状腺素及性腺激素分泌水平都会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