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理解上海的担忧
“二十条”颁布以来,“放开”的呼声一直很强烈。可伴随着各地试探性“放开”和突然性“收紧”,再次证明所谓“放开”是需要时间的,而我们所期待的“放开”也只能是逐步的,或各地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适时的调整。
就此无论是石家庄方面突然进行“多区连续5天全员核检”,还是上海方面突然公告“抵沪不满5天不得进公共场所”,都其实属于基于实际情况的阶段性调整。不过跟石家庄不同的是,上海这次的调整主要针对“来沪返沪人员”,当然意图也很明显,就是为防止入侵式疫情发生。
要知道,以上海为中心的周边城市圈最近的感染人数都在上升,而且上海的感染人数也略有上升趋势,但总体上是可控的。这种情况下,上海方面及时调整防疫措施,完全是在基于疫情数据进行调整,而非是人们所言的“层层加码”。
甚至基于上海的城市人口量级以及之前的防疫教训,突然做出如此调整,完全是可理解的。而且上海方面也强调“后续根据疫情形势和防控要求动态调整。”毫不夸张地说,比起不少城市动辄“7天”或“10天”的“检和居”,抵沪后要“落地检”和“三天三检”以及第5天进行1次核酸检测,其实也不算太复杂。
至于不少人戏称的“去上海得自带干粮”。事实上,人们主要对“来沪返沪人员抵沪不满5天者,不得进入餐饮服务(含酒吧)、购物中心(含百货店)、超市卖场、菜市场、美容美发、洗(足)浴、室内健身、歌舞娱乐、游艺厅、网吧、密室剧本杀、棋牌室等公共场所”的新规不满,
只是这里面其实是存在误解的,“抵沪不满5天不得进公共场所”虽然包含“不得进入餐饮服务(含酒吧)”、“购物中心(含百货店)”、“超市卖场”、“菜市场”,但是并没有说不让来沪返沪人员网购或叫外卖。
说到底,之所以要落实“抵沪不满5天不得进公共场所”,主要是为降低入侵式疫情发生的风险,而要想降低入侵式疫情发生的风险,只能是让来沪返沪人员尽可能的与公共场所隔绝。我们暂且不论这样的调整会持续多久,但是基于当前的疫情形势来看,上海方面作出这样的反应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顺着这些理路,其实也很容易搞清楚哪些人在埋怨上海这次突然“收紧”。我们都知道很多人一直把上海作为防疫管控的标杆,所以它的每一次动作都会牵动人们的神经。尤其是对于“放开派”来讲,一直很希望上海在防控的“试探步”上迈得大一些,所以这次上海突然收紧防控尺度,自然招来“放开派”的埋怨。所以一定程度上,人们的埋怨也是可理解的。
当然更为主要的是,“抵沪不满5天不得进公共场所”的新规一出,让那些有频繁进出上海需求的人员感受到了极大的不便。这里边,对于探亲访友的人员还好说,也就是居家几天而已,但要是牵涉上班或出差,整体的流动效率一下子就被拉下来了。所以这部分人群显然是不高兴的。
只是一码归一码,我们能理解个体因为政策调整需要面对不便。但是作为整体防控,其实上海方面的这个动作完全在人们可接受的范畴内,并且也符合“动态清零”的基本精神。所以不要因为“抵沪不满5天不得进公共场所”中带有“不得进公共场所”,就认为有违“二十条”的精神。而是要看到,在“来沪返沪人员”之外,还有更多的在沪人员的生活便利需要守护。
说到底,在经历过上一次疫情的大冲击后,上海在面对这波大规模的疫情,肯定要表现得更为谨慎,否则一旦陷入疫情的蔓延,就不只是“抵沪不满5天不得进公共场所”这么简单了。所以小账要算,大账更要算。
并且基于“来沪返沪人员”的检测数据,其实也是对当前疫情入侵风险的一次摸底。因为面对各地疫情的不确定性,任何城市都其实是在摸着石头过河,而“二十条”只是让过河的姿势更为“体面”,而不是一下子就能真正做到绝对意义上的“放开”。
因此,无论是上海和石家庄的“收紧”调整,还是其它城市的“收紧”调整,都反映出当前的疫情形势依然严重,所以每走一步必须小心谨慎。因为对于整个疫情防控,它是个整体实力的较量,而非是“怕和不怕”的任性比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