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张某某,双龙社区,最后一次核酸阴性,患者胸闷、气促两天,症状逐渐加重……考虑心衰,需要就医……”
9月3日15点58分,在“市一医院疫情管理居民就医协调”微信群里,群成员何霁云发来一名患者消息。患者已年近八旬,居住地位于中风险区。
7分钟后,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市一医院)感染科值班医生已协调好患者入院事宜,他在群内回复:“送至中高风险就诊区”。紧接着,何霁云将送诊信息转达给双龙社区相关工作人员,社区立即安排司机及车辆送诊。整个协调过程,
从15点46分接收到患者消息,经历电话问诊、信息登记、专家研判等环节,至16点05分确认送诊,用时仅19分钟。
何霁云是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市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医疗组长。她当前的另一个身份,是驻点医疗保障小组的医务专员,专门负责成都高新区中和街道内中高风险区的医疗保障。为了不遗漏患者消息,她的手机置顶了七八个微信群,其中5个是她所负责的各中高风险区医疗组微信群,其余则是由医院专家、各科室医生组成的专家群、就医协调群等。
何霁云在手机微信中将所有医疗工作群置顶
这段时间里,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市一医院)发起组建的各中高风险小区医疗群、协调群共有34个,覆盖了30个中高风险区,辐射了十余万居民。
这些群被居民们称为“救命群”。
9月2日至3日的24小时里,何霁云在群里接收到超过60个患者的就诊信息。即便在午夜时分,仍有患者需要评估、问诊,甚至协调送医,特别是遇到孕妇、幼儿、老人或有病史的特殊群体身体不适的情况,他们更是格外慎重,争分夺秒。“和其他区域的医务专员一样,我们24小时在线,群里也会24小时处理患者信息”,何霁云告诉小布,24小时在线是个承诺。居民有需求,“我们就永远不下线”……
深夜不下线:
凌晨3点协调孕妇入院就医
全力保障不分时段
“忙中有序”,这是何霁云对自己连日来工作的基本要求。再忙,不能慌、不能乱。
所以她置顶了自己所负责的5个中高风险区的医疗组微信群,并且开大了手机音量。
这些医疗群,涉及到龙翔佳苑、领馆国际城、中德英伦联邦等多个小区。何霁云告诉记者,仅她所提供医疗服务的风险区里,居民总人数就超过了3万人。
9月2日是空前忙碌的一天。刚匆匆扒了几口饭,晚上9点钟,群里发来一名2岁患儿的信息。孩子不小心被门压到了手,手指肿了起来。家长很担心,孩子的大拇指已淤青,指甲盖下也已淤血。社区驻点医生进行现场处理后,在微信群里发来了患儿的信息。
事实上,家长此时更需要的,是一颗确认伤情的“定心丸”。所以群里的第一反应不是送医,而是骨科医生会诊。家长拍了孩子的伤处照片后,何霁云反馈给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市一医院)的骨科专家。专家研判后明确答复:无需到门诊就医,可每天清创换药包扎。
当晚风雨交加,收到不用去门诊,孩子无碍,可在家包扎的回复后,家长心中的石头落了地。
“没有非去医院不可的状况,这个时间里当然要避免流动和医疗资源的消耗,但若遇到确需就医的情况,我们是一定要全力保障的。”
病人在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市一医院)接受治疗
“全力保障”,不会分时段。
这些天,何霁云的手机一天要充电至少4次,睡觉时也要开着音量放在枕头边。因为患者随时都可能出现。
9月3日凌晨2点49分,一通电话就让她立即醒了神。接到驻点医生反馈:孕21周准妈妈,腹痛不止。
这不能耽搁!何霁云当下立即联系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市一医院)值班医师协调送医。
“白天我们在群里工作,但到了晚上,为防止信息遗漏,大家就都打电话,没人会设置静音”,虽是凌晨近3点,但几通电话沟通后,医院迅速做好接诊准备。确认送诊后,社区也立即调度了车辆。完成送医协调后,何霁云看了看手机,从凌晨2点49分到3点08分,还好没耽误,共计19分钟。
信息“秒回复”:
摔伤、心力衰竭……
这些患者就医不耽误
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市一医院)的34个“救命群”,每一个都由多方人员构成。
其中,有30个群都是各中高风险区的医疗组微信群。里面除了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市一医院)的驻点医疗保障小组医务专员之外,还有卫健部门的工作人员,以及社区工作人员、社区医疗卫生中心的各风险区驻点医生、转运车辆司机等。
当社区驻点医生掌握居民的求医诉求后,会初步整理患者具体症状信息、身份信息,甚至情绪状况等,第一时间通过微信群转给医务专员。
医务专员何霁云等人的任务,就是处理驻点医生转交上来的患者信息。若患者症状轻微,指导处理即可;若需进一步病情确认,医务专员会立即联系患者在线问诊,或转给相应科室专家在线会诊。
如果遇到确需现场就医的,她会当即将患者信息转至“市一医院疫情管理居民就医协调”群,协调医院接诊,并转达社区,让社区第一时间安排车辆送医。
为了不遗漏患者信息,何霁云吃饭都盯着手机。9月3日凌晨3点还在协调孕妇就医,没眯几个小时,天不亮,她又开始打开手机看消息了。
9月3日的早上依旧忙碌。
9点钟,患者信息显示,有个8个月的婴儿从床上不慎摔下,眼角泛起血丝。必须马上送至儿科就诊!何霁云又开始迅速协调医院、对接社区。
刚联系妥当,9点24分,龙翔佳苑的医疗群里又发来一名孕妇的求医信息,孕妇孕龄7周,腹痛。也是必须现场就诊,于是立即协调!
又过了半小时,10点钟,手机又弹出信息:一名年过7旬的老人摔倒,膝关节长时间肿痛。老人的照片被第一时间转到医院专家群,骨科专家认为,需入院拍片确认是否骨折。于是,再次安排就诊。
……
当何霁云确认送诊信息后,在相应医疗组微信群里,社区工作人员会将患者送诊信息立即转给转运司机。9月3日17点05分,南城都汇医疗组群内安排送诊一名患者去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市一医院)就诊,17点24分,司机群内回复“已送到”。全程耗时不超过20分钟。
“新生”的喜悦:
孕妈妈迎来一路“绿灯”
不到3小时顺利产女
从9月2日18时到9月3日18时,24小时里,“市一医院疫情管理居民就医协调”微信群,共接到了医务专员等人发来的超过50名患者送医就诊的信息。
在前端,驻点医生、医务专员们大量问诊患者,分诊患者;在医院,医疗人员则科学划分就诊区,每现场接诊一位患者,就要专门安排就诊通道,严格消杀,妥善研判就医环节。
忙碌中,也迎来了“新生”的喜悦。
9月2日18点39分,产妇安安(化名)成功产下了一名可爱的女儿。产科柳医生前后忙碌了2个小时,所幸一切十分顺利。
接到送诊信息的时间,是9月2日16点左右。产妇安安来自石羊街道的中风险区。送诊后,依照院内划分的就诊区,安安被送至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市一医院)的中高风险就诊区。
“产妇16点30分抵达中高风险就诊区,17点之前,我们已将她接到感染病房进行检查”,柳医生说,大约17点15分左右,发现产妇宫口已开,立即通知产房老师就位。17点30分左右,经研判,通知转运手术室,于是开始转运产妇,去负压手术间进行接生。
一切都是争分夺秒的。送诊入院争分夺秒,接到通知后医院规划送医通道、进行医疗准备更是争分夺秒。因为每一位患者的就医路径都不同,院方会为中高风险区的病人专门规划道路,进行道路清场、前后消杀。为了不耽搁病人就诊时间,一切都要以最快的速度完成。
18点之前,安安已躺在了手术间。半个多小时后,她顺产生下可爱的女儿。5斤3两,母女平安!新生的喜悦打破了夜晚的肃静。
“遇到孕妇、幼儿、老人或有病史的特殊群体身体不适的情况,医疗组总是格外慎重。”其实,这些天来,孕妇算得上是何霁云手机中各个医疗群里送医最多的群体之一。“宝宝和准妈妈总是一个家庭里最要紧、最被担心的角色,不能有丝毫疏忽”,她说,因此在各个群成立之初,各社区就已对区域内孕妇等群体的情况进行了排查。
在接受小布采访时,何霁云的微信群里又弹出了患者的信息。双龙社区的张奶奶,持续胸闷心慌……驻点医生将信息转来后,她马上致电患者开始问诊。经初步判断,病人疑似心衰。于是她再次开始进行协调送医……
协调送医
何霁云来不及细数24小时里具体处理了多少患者信息,从9月2日18点到3日18点,“六七十个可能有的”。她也无暇细数送了多少患者去医院就医。“总之医疗组会24小时在岗!”她说,“居民有需求,我们就永远不下线!”
成都商报-成都发布记者 王垚
成都发布
谢谢你们的用心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