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旧衣回收”背后的生意经,伤害了谁?

文|马小龙

3月15日,一篇题为《“慈善旧衣回收”生意经:仿冒回收箱摆小区,有人称年赚数十万》的报道引发关注。

据报道,“315”前夕,记者调查发现,在相关购物平台上,不需要提供任何公开募捐资格证明,400多元就可以定制一台旧衣回收箱,箱体上的文字可以随意印,有商家甚至建议印上“慈善总会”来吸引市民捐赠。而这些打着“慈善”“公益”名号的旧衣回收箱背后,有不少倒卖旧衣的“私人贩子”。

“慈善旧衣回收”背后的生意经,伤害了谁?

淘宝定制旧衣回收箱商家提供的实拍图(澎湃新闻)

原来小区里常见的旧衣回收箱,有不少竟是旧衣回收贩子的“私人物品”。从报道来看,这些倒卖旧衣的“私人贩子”在将这些衣服回收后,会以一定的价格打包售卖,一年下来可获利不少。这引发广泛关注。

打着慈善的幌子进行旧衣回收,其实质却是一本“生意经”。而这些收购商既不具备公开募捐的资质,也无明确的情况说明,反而对关键信息模糊处理,堵塞捐衣人的知情权。这样的情况下,不仅涉嫌违反《慈善法》的相关规定,也在很大程度上消耗了民众对于此类活动所秉持的初始善意。

都知道,因为慈善活动本质的严肃性,因此我国对相关慈善活动的开展有着较为明晰的规定。比如,《慈善法》第四条就明确规定,开展慈善活动,应当遵循合法、自愿、诚信、非营利的原则。

“慈善旧衣回收”背后的生意经,伤害了谁?

一旧衣回收箱负责人发来的“桶货”照片(澎湃新闻)

就此去看,二手贩子假借慈善之名回收旧衣的现象,显然已经违反了《慈善法》所规定的“诚信”原则。对慈善行业而言,“诚信”原则的违背,其影响是深远的:不仅会伤害整个行业的信誉,而且容易让普通民众形成对此类活动的刻板印象。长此以往,民众对此类慈善活动信任感的缺失,将导致行业发展失去最基本的支柱。

事实上,单就旧衣回收的生意而言,民众并无反感之意。人们在意的是,既然是旧衣回收,那就坦坦荡荡地依据市场规则展开即可,何必要打着慈善的名义进行。但细想之下,便可探究到此间的原因,即,节省成本。

在此类事件中,一些不良商家妄图打着慈善的名义,进而降低旧衣的回收成本,而后再以一定的低价售卖出去。从报道看,这显然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有知情人就表示,这一生意可谓“一本万利”,第一年投入20万元购买旧衣回收箱、走关系,“每年轻轻松松赚五六十万”,如果将旧衣按照新旧挑拣后出售,利润更高。

按此说法,这里的成本主要花在了“购买旧衣回收箱”和“走关系”上,少了回收的费用,自然可以扩大利润,但这样的做法显然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慈善法》第三十三条明确,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假借慈善名义或者假冒慈善组织开展募捐活动,骗取财产。上述报道中的乱象显然已经属于一种募捐活动,因此,有关方面不妨对此予以排查。

“慈善旧衣回收”背后的生意经,伤害了谁?

而从报道中可见,类似乱象的成本除了“购买旧衣回收箱”外,还有“走关系”。那么,这里的“关系”究竟是哪里的“关系”,还需尽快查清,是居委会还是物业,都需要一个明确的答复。毕竟,现实中,类似于旧衣回收箱这种东西,若未经允许很难进入小区。与此同时,相关购物平台也要负起主体责任,畅通举报渠道,规范相关产品的售卖。

当然,从另一层面去看,出现这样的现象也说明,旧衣回收存在巨大的市场空缺,也有着现实的需求。那么,既然存在需求,有关方面不妨加以利用,让具备合规性的企业或者个人进行二手衣物的回收,利用坦坦荡荡的市场规则予以营利,岂不更好?

目前来看,处理旧衣服显然是需要成本的,也是目前公共服务中的空缺。让这样的营利机构或者个人介入,利用市场原则进行交易,与此同时也不妨加强对小区旧衣回收箱的监管,才是更持久的办法。在这个过程中,对于那些打着慈善的幌子进行旧衣回收售卖的,则需要进行核查,该处罚的要予以处罚,以切实行动维护民众的那份善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86345@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03-16 08:35:21
下一篇 2022-03-16 08:35:27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