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提到央视女主持人,“董卿”这个名字已经成为不得不提的一个符号。作为央视的当家门面,她的端庄大气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
2005年,董卿身着一袭红色旗袍首次亮相央视春晚舞台,这位端庄大气,极度符合国人审美的标准“东方美人”深深的刻印在了每个观众的心里。在此后连续的12年里,董卿主持央视春晚已经成为了央视春晚的一张名片,是名副其实的“春晚一姐”。直到2018年的央视春晚,观众们发现曾经熟悉的董卿没有出现,这才让关于董卿是否退出了央视的猜测推上了议论焦点。董卿曾经自己讲,每当万家灯火团圆夜时,陪伴她过年的只有一盘速冻饺子。或许是太累了,或许是对此已经厌倦了。
董卿1973年出生于上海市闸北区(现已并入静安区 )。父亲是个传统的“严父”,对女儿的管教非常严格。为了能让董卿专心学习,父亲常常故意贬低董卿的外表,说她“马铃薯再打扮也还是土豆”,让她把心思都放在学习上面。董卿还在父亲的要求下,做过各种勤工俭学的工作。但是在买书学习方面,董卿的父母从来不吝啬。唯一要求是买来之后她必须要认真看,父母还会不定期抽查学习成果。这样的教育对董卿以后的人生起了很大的影响,董卿能获得现在的优秀的成绩必然也跟严厉的家庭教育有关。
1996年,董卿只身来到了繁华的上海,进了东方卫视工作。董卿怀抱着期待,却落得无限的失望。作为一个新人,在单位中不仅无人重视,也没有节目可以上场主持。在东方卫视的时间格外难熬,但是她对舞台的向往从未湮灭,反而因为得不到而更加期待。
1996年年底,董卿第一次接触到了中央电视台的工作。这年的春节晚会在上海有分会场。但是作为负责幕后工作人员,她成了离这个舞台最近又最远的那个人。
董卿2001年参加了第五届中国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由于董卿专业素养过硬,风格沉稳大气,因此一举夺得了2001年中国播音主持界的最高奖项 “金话筒奖”,在当时评委几乎没有一个人认识她的情况下,全票通过。获得“金话筒”奖也成为董卿敲开央视大门的一块“敲门砖”。2002年,考虑再三的董卿终于放下包袱,带着简单的行李奔赴北京。
董卿从一名无人知晓的电视主持人,到成为央视主持的当家门面,不是一蹴而就的。善于学习的董卿,一直在追求自己的完美事业。从普通院校的大学生,到后来到上戏深造,到华东师大深造,又到上戏读硕,然后在事业达到顶峰的时候,她舍弃这一切,毅然到海外留学深造。
2014年董卿离开央视的新闻闹得沸沸扬扬。有人说是因为新台长上任觉得董卿不符合央视的新发展理念。但后来经证实,董卿只是去美国留学深造并不是离开央视。董卿说:“人的一生总该有所追求,不管是谁,不管在什么年龄。我不会离开央视,今后将继续做主持人。”董卿还解释说:“我们每个人都和‘更好’之间有一段距离。电视媒体现在竞争很激烈,真需要认真学新知识,好好充电。”她还说:“反复考虑酝酿了3年,最后还是下定决心。我就觉得我要再不做就来不及了,要是不做以后会后悔,暂时离开,只为找到更好的自己。”
命运要靠自己改变,董卿深知这个道理。一位伟大的诗人写下这样的名句:“我是今天的主人,我是掌握我灵魂的船长。”他告诉我们:我们是自己命运的主人,因为我们有力量控制我们的思想。
2017年,董卿主持并担任制作人的转型之作《朗读者》开播 。节目一经播出就获得的空前的关注。节目的成功并不是一夜之间的,董卿为之准备了很多年。身边的其他人都有自己的代表作,例如杨澜的《杨澜访谈录》,朱军的《艺术人生》等,董卿或许是太想跳出“春晚一姐”的设定了,在留学归来后,她将自己所有的沉淀全盘托出,带来了《朗读者》。
当被人问及为什么要做《朗读者》这样的一个节目时,董卿笑着说:“那么多优美的文字就等在那里,为什么我不去做呢?”《朗读者》让人们看到了董卿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节目旨在实现文化感染和鼓舞人心的传导作用,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
董卿的生命里,藏着她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阅过的人。舞台上光鲜亮丽的她,经过了无数次的磨炼,却始终持有一个积极向上不放松的灵魂。把最完美的自己呈现给观众,不辜负观众的期望。这样的“董卿”谁不爱呢。